什么时候起,"名师工作室"遍地开花。

有的连"室"都没有,就是一块牌子,区县的,地市的,省的,不清楚有没有国家级的,但没有乡级的,村级的,社区的,楼栋的,否则会更加蔚为大观。

"名师工作室"也不是徒有虚名,有的是真干事,真研究,真聚集人,真培养人,真的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成都有个易晓老师的"工作室",省级的,我的一位同事"忝列其中",因为他这几年的获益匪浅,提升极大,令我羡慕。

但是,更多的"名师工作室",不过徒有其表,不过是挂一个牌子,下一些形式主义的手段,然后累及不少的"活动"档案,进而收取上级相关部门的一些真金白银的活动经费。

很难想象,没有最后的"活动经费",有多少"名师"愿意尽一份力,发一份光。而有否"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经历,也正成为考评青年教师和普通教师评奖晋级的重要手段,也很难想象,没有这些手段,有多少老师会"躬身"入"名师工作室"的局?

多年前,已经蜚声巴蜀大地的李镇西老师在《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一文中写道——

"人才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更别说什么“打造”了。所谓“生长”是生长者自己的事。作为校长局长,如果一定要说“培养”,那么这“培养”的含义应该是尽可能给“苗子”以自由宽容的人文环境——形象地说,就是尽可能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然后就让年轻人自由自在地“生长”吧!既不要吹毛求疵,横加干涉,也不要指手画脚,过度关照,更不要揠苗助长、豪华包装、大肆炒作。只有最朴素最宁静的田园,才能长出最肥美的庄稼。"

李镇西老师还有一本书,叫《自己培养自己》,里面就不仅仅是呼吁上级领导和部门,为名师的诞生提供时空与土壤,而且是呼唤更多的老师自己培养自己,包括主动追随大师思想,主动学习同行经验,主动吸收各家养料,主动超越自身不足……

坚信和践行"名师"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来的李镇西老师,后来也有幸成为了一员名师,也有幸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粉丝。但是,不愿意就范于“名师工作室”的种种“规定”,按照工作室成员的想法自由而自在地开展活动的李老师,终于遇到麻烦了——

"有一年放假前,我接到通知,让我准备相关总结和材料,迎接市教育局对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三年评估。文件上明确写道:“根据考评结果评选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成都市名师名校(园)长工作室’。”我一看紧张了,因为最近一年“李镇西名校长工作室”几乎没怎么开展工作。我一看那繁琐的自评表,头皮就发麻:总共100分,然后分解成几大部分,又细分为若干小块。如果真要按这个表格填写,真的要累死人。尤其是每一项都要有佐证材料,这把我难住了。虽然前两年开展活动时也有些资料,但一时也难以找齐。尤其是我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活动记录、图片、视频、证书等“佐证材料”来证明我的工作室运行正常?当然,如果要临时造假也来得及,毕竟还有两天,我完全可以将“补材料”的任务“分解”给各位老师……"

和李老师坚持自己工作室的初衷,最终涉险过关不同的是,更多的工作室领衔人一方面受到相关功利的蛊惑,一方面怨恨于上级考察手段的繁琐机械,还有一方面就是迅速学会了行走江湖的手段,开始了普遍性的活动应付,资料作假,各种流程渐趋"顺滑"。

多年后,李镇西老师发文,《警惕“名师工作室”的行政化、繁琐化和形式主义化》,文中指陈了各地打造和建设"名师工作室"中的三大问题。

李老师的文中,如此"指控"——

"既然“名师工作室”的初衷,是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鼓励教育人才脱颖而出,那么就应该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包括名师(导师)在内的“名师工作室”每一位成员的主体性,而不应该过多的行政化与繁琐化,否则,事与愿违……有些地方对“名师工作室”的行政化管理体现在,以“管理条例”或“考核标准”为依托,对“名师工作室”提出不少强行要求:如每年必须提交工作计划、培养目标、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还必须要有一定级别的科研课题,并有一定的成果显现,有定期验收,包括阶段性考核,学期末或年终都要有规范的总结,还要求在某一时间段里(比如一年三年或五年),工作室成员必须发表多少论文、出版多少专著、夺得多少赛课奖项、获得多少荣誉称号……所谓“繁琐化”,就是以“规范管理”“痕迹管理”“精细化管理”为名,对“名师工作室”的日常运行提出许多细碎的、精确的、甚至是形式主义的要求,比如,规定工作室“每月活动”的主题(或是科研课题,或是阅读交流,或是专题研讨),比如要求工作室必须建立网站或网页或公众号,定期更新内容;比如规定工作室成员必须读多少书、写多少文章、听多少课、上多少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比如给每一位工作室成员建立“发展档案”:计划、总结、教案、听课笔记、读书笔记、公开课教案及PPT……而这一切除了文字档案,还要有图片和视频。每学期和每年度还有繁琐的量化考核:细致的考核项目以及相应的加减分,有的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以上针对名师工作室的"行政化""繁琐化"的一系列拳头要真打出来,各种工作室要真的优秀,或者合格,那接下来的“名师工作室”所应有的自主而自由的运行完全得不到保障,反而受到干扰。就像李老师说的,工作室的重点不得不放在“过程性”的“资料积累”,以及各种“痕迹”的留存保管——很多时候还是“后补”的。为了完成考核表上的各项规定,“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往往忙于写相关文章、填相关表格、补相关材料、拍相关照片、录相关视频……其中的很多东西,如果非要完成也不是做不到,但那需要作假,需要炒作,需要包装,甚至需要用钱去“运作”……而这样“成长”起来的“名师”还叫“名师”吗?而更多的名师要么变成作假专业户并乐此不彼,要么因为烦不胜烦而心灰意冷,同时工作室的青年教师,学到更多的,就是应付,娴熟地学会应付以至熟练地弄虚作假。

李老师的"发声"后面,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朋友留言,认同更多的"名师工作室"是形式主义的产物与成品之外,还如是"控诉"——

"就是一项作秀工程,基本没看到哪儿发挥了实质性作用,便于年终总结,挣业绩!当然,总结文案可不这么认为!"

"只不过是为少数人,甚至某一个人贴金,获取荣誉或利益而已!"

"很多名师工作室已然就是作秀,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不过是多次排练后的演出,甚至有些还几年内多次演出。真正的名师,应该是随时可以被推门听课的,当然是课前就进教室,而不是课中被打扰"

"已经变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名利场了!希望取消,回归本真状态!"

"所谓的名师工作室,感觉就是形式主义,摆设,作秀,是为了有而有!没有真正感觉到名师名在什么地方,没有感觉起到什么引领示范作用!当然,真正的名师还是有的,如李老师这样的,但这样名符其实的太少了!整个风气使然!"

也许,是到了有关方面对"名师工作室"工作进行"汇总"和改良的时候了。不可否认名师工作室的积极作用,但是现状确实是形式大于实质,年青学员疲于应付各种验收标准,甚至牺牲正常的备课上课时间。而名师工作室的年轻人,上进、有闯劲、有热情,他们需要的无非是平台、互助、引领,因此充分赋予他们生长的自由,做好相关保障,这就已经很好了。

至于名师,也让他们更多的时空"自生自灭"吧,他们有本事的,尽可能出书,办讲座 ,扬名立万,没本事的,连他们善于的溜须拍马、弄虚作假这样的特长,也一样也无法施展出来,更不必说名利双收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