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渭波

宁要讨米的娘,不要做官的爷

农村俗语里有句“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我家乡俗语里的这句是同一个意思。在早年的家乡,“男主外女主内”是典型的夫妻模式。母亲永远是在家忙忙碌碌且沉默隐忍的形象,生儿育女是她们的职责,勤俭持家是她们的本色。这句话看起来是做选择,其实在当时的语境里,并不涉及现代社会中父母分离之后孩子需要做出选择,而只是为了强调“娘”的重要性。无论自己的母亲有多贫苦无助,孩子对她的依赖和依恋都是与生俱来的;无论为娘的有多懦弱无能,她对孩子的舐犊之情都是不打折扣的。而父亲在一个家庭中的角色基本上就是在外挣钱养家,在家洗手吃饭。就算遇上个会挣的或当官的爹,生活是无忧了,但温情大抵是缺失的。

作者按:时代在进步,女性在崛起。当女性的价值不再只体现在家庭中,母亲的角色也变得丰富多元起来。无论如何,孩子在家庭中最需要的是爱与陪伴。所以,父母亲不论各自能力、地位如何,也不论分与合,持续地给予孩子关爱和温暖是责无旁贷的。

要饭饱倒文章健

倒:借字,音dè,双峰话里的一个虚词,意为“才能……,才会……”。

这是我家长辈们常说的一句话,目的是为了劝晚辈们多吃饭,吃饱饭。想想旧时,对于数代先辈来说,吃饱饭是一种奢望,空着肚子为文、做事那是常有的事。体力不足干不动体力活,精力不济写不出好文章,总而言之是要想干好活,先得吃饱饭。用“饭饱”和“文章健”来对应,说明吃饱饭对人身体的重要性,而文章的好坏用“健”来形容倒也别致。同时,吃饭和作文出现在同一句话里,是不是印证了家乡有口皆碑的耕读文明呢?

作者按:马克思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了温饱问题,就能更好地谈人的精神追求。如今人们已不需要担心吃饱肚子的问题,理应做出更多更“健”的文章才好。又想到那些告诫我“要饭饱倒文章健”的长者们都一个个远去了,平添几分伤感。

出门三步黑果天哩

果:借字,双峰话里的虚词,意为“了”,表完结,比如“呷果饭哩”即“吃过饭了”。

此语也作“出门三步黑哩天”,用来形容人因为没文化或不识字而害怕出远门,见识浅陋,有时也指一个人不善交际,跟人打不上交道。同类意思的俗语还有“三担牛屎六箢箕”“井里麻拐井里堆(跳)”“谷箩大的字不识一个”等等。这句话挺形象,以前的农村没通电,没有月光的夜晚便是出门一抹黑,有时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不打电筒根本走不了路。出门黑了天,行不通也,还是只能老老实实呆家里。

作者按:义务教育普及点燃了乡村的希望,在点亮人们心头的同时也点亮了乡间通向外面的路。已经不限于能识文断字的新时代的人们,更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理想和追求,大家再也不担心出门三步黑了天,只怕自己走出去得不够远。时代淘汰了太多的东西,也包括这些俗语,这是好事。

先打雷雨不来,先刮风雨只嘎空

只嘎:借二字,置动词前,表“大量地,持续不断地”。

空:借字,音kōng,双峰土语里的“倒出来,倾盆而下”之意。

记得夏天的午后,原本亮堂的太阳突然隐退,倏忽间昏天黑地,远处传来轰隆的雷声。晒谷场上的人们开始手忙脚乱地用各式工具扫拢稻谷,再用簸箕盛了倒进谷箩,快步挑回家去。为了争分夺秒,有时候晒谷场上的谷粒来不及打扫干净。这是夏天暴雨来临前的景象。每当这时,我们总会听到大人嘴里说这句话。看着晴朗的天空,远处雷声滚滚,大人们说“先打雷雨不来”,然后把归拢的稻谷用一块大塑料布盖起来,周围用农具压伏,然后静候雨来。果然,随着一团乌云过去,大雨滴洒了一小阵就戛然而止了,温热的水泥地马上被余温烘干了,晒谷场上的谷堆又被人们推散开来。但如果在下雨前又黑天又刮风的,那就必定有一场倾盆大雨降落。

作者按:小时候的我们不懂天气,但身为农人的祖辈父辈很懂天气,他们似乎有一颗通天地万物的心,于是这类与天气有关的俗语也就成了农谚。人们在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同时炼就一颗面对农事和世事应对有度、从容不迫的心。

人要真心,火要空心

据说周树人曾经对巴金说过这句话,意思是人不可太多私心,否则就像实心火一样很难燃烧起来。此语还有另一种说法,人要实心,火要空心。前半句很好理解,实心实意地做人,与人相交忌讳那种虚情假意、虚头巴脑的东西。火要空心,但凡烧过柴火堆的人都有体会,柴火堆烧不旺的时候,只要拨弄拨弄柴火,让火堆的中心空起来,柴火就会倏忽间旺起来。

作者按:俗语很多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智慧,“火要空心”的实质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让氧气助燃。我妈在冬天熬烧酒的火堆边跟我说了这句话,让我记了半辈子。

黄竹筒变猫,变相都不高

黄竹筒是家乡话里的黄鼠狼,专门偷抓鸡吃的主儿。看黄鼠狼的图片,这货长得不难看,面相有点像猫,身体长条,似土黄色大竹筒,还拖着一条毛茸茸长尾巴。前半句这个比喻形象且恰当,故佩服家乡人的想象力和修辞力没得说。后半句在口头语里其实是“变sā都不高”。全句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在变化前后区别不会太大。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是师长们训斥顽劣的小孩,说怎样的皮肉之苦或栽跟头都不能让其有太大的转变。

作者按:对于一个人的转变,人们最理想和期待的往往是“野鸡变凤凰”“鲤鱼跳龙门”。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让一个人有大的转变,一件事有大的转机,必定还是要经大事,花大力气的。另外,变与不变,最关键还在于个体自身的欲求。

细时机偷针,长大哩偷金

“细时机”即“小时候”,此语有三岁看到老之意,也有小错不改酿大祸的规劝之意。双峰是个自古讲究规矩的耕读之乡,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说一不二、严而有度的。小时候常听到那些很有教益的典型故事,比如那个行刑前声称要吃最后一口亲娘的奶,而咬掉亲娘的一个奶头的少年犯故事。这些在我们的记忆里扎了根,以至于很小就深刻地懂得子不教父之过,也就理所应当地接受父母长辈的教导,不敢造次。

作者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毕竟是很古旧的观念。当人处在一个常年各方面变化都不大的环境里,根据人小时候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品质有可能预测其长大后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当外部环境和所受教育不断发生变化后,就很可能塑造出另一种人格,可能由坏变好,也可能由好变坏。所以,还是得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

山歌自然在山多的地方,一处山头一处歌,所以有了这句话。人们用此话表达一种灵活应付、随机应变的生活哲学。实际使用时涉及两种意思:其一来自另一句话“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一种处世方面的机敏圆通(或圆滑);其二是指对待一件尚未发生的事情不需要过早地担忧和害怕,困难来了再想办法不迟,取“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劝导之意。

作者按:圆滑世故用以对人,淡定从容用以对己,故更倾向于喜欢此语的第二种意思。“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生之中要经历多少的“没料到”和“意难平”啊!但同时,人生又何尝不是一趟单程旅行,太多的瞻前顾后让我们过不好当下,所以放下顾虑和忧恐,气定神闲时,方抵柳暗花明处。

作者:朱渭波,女,湖南双峰县甘棠镇人,现居上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