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探秋
东平县实验中学 彭博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澄云桂影、秋爽风清的日子里,颜老师的带领我们去往风景秀丽的灵泉寺游览研学。
因为大家都说灵泉寺的秋天是东平最美的地方,所以吃过午饭,我和小伙伴们便火速奔向集合地,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到达目的地。汽车行进在柏油大道上,金秋的景象尽收眼底: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玉米露出金黄的果粒,苹果挂满高高的枝头,柿树挂满了火红的灯笼。我们几个中学生则象小鸟一样兴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灵泉寺终于到了,这里群山环抱,巉岩突兀,柏翠枫虬,幽静雅致。颜老师给我们讲述了灵泉寺名字的由来,带我们看了寺内"观音井",这井深达数丈,常年泉水流出,由地下石沟流向山谷内,叮咚作响,寺即由泉而得名,真是空灵怡人处。
颜老师告诉我们,灵泉寺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原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旗架及僧房等。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明代大雄宝殿3间,坐北向南,长12米,宽7.5米,高4.2米,大殿砖石结构,起脊灰瓦顶,背上有砖雕、凤、花等图案。殿内布满壁画,多为佛教内容。明代殿前是残存的8根高大的八棱石柱,上有金代题记,直径1.5米的莲花柱基昭示着金代大殿的庄严巍峨,难怪史书上记载这是一处有名的皇封寺院。
古时这里造像碑刻众多,有一佛二弟子像,石像体态丰腴,面部丰满。主佛像结跏跃坐,手施禅定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弟子佛站于仰莲座上,坦胸露乳,身披吊衣,体态婀娜多姿,维妙维肖。院内还有宋政和元年经幢一石,上刻《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瘦金体书,字体潇洒飘逸。可惜这些古迹今已不存,只能凭史料去猜想感知。
寺后摩岩上今有唐代造像10余尊,大小不一,最小高2O厘米,最高者1.5米,为释迦牟尼像,像几乎近于山巅,双脚下踏倚坐,双手抚膝,高肉髻,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面相浑圆饱满,通体磨光。
这里还分布有20余个“灰骨龛”,它们的存在,为我国的瘗穴制度以及佛教的发展变化等多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研究资料。
灵泉寺是宋、金、元东平文士雅集的处所,石介、龚鼎臣、元好问、郝经、陈俨等人所写的灵泉诗文点缀于历史长河中,来到这里,我们体会到东原文化之魅力,抚摸着一树一石,我不觉唱起元好问的《江城子》:“头上花枝如解语,应笑我,未忘情。”
不忘情,灵泉行,我的飞翔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