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一线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翻越成长的山岭

原创 郭华 新校长传媒 2022-12-10 07:00 发表于重庆

在每一节课中,为孩子埋下一生成长的钥匙,帮助他们翻越成长的山岭。这是每节课和每位教师的追求,也是新课标的价值取向。

然而,情怀需要借助真实路径才能落地。郭华教授回应实践需求,站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角,结合丰富的教研经验和好课案例,梳理新课标下未来课堂的教学形态,探讨教学如何转变、如何实现目标,并提示学校管理者,如何助力这种转型发生。

无论是高中新课标,还是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都有一个共同指向:课程是为育人的,是为未来育人的。这也描绘了新课标下课堂的形态和内涵:老师,应该想象着学生学完课程后未来的样子来上课;学生,应该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思考“我将来想到哪里去”。

我们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看见未来,如何让老师能根据学生未来的样子来上这节课?我想通过三个部分的梳理,帮助大家找到答案。

义教课标的课程目标表述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首先聚焦一个问题:什么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教育结束时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学业成就的预设或期待。这次的课程目标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把人的发展明确表述出来了。过去,我们在目标表述的时候会说:让学生掌握什么,知道什么,会做什么。这些是不是目标呢?当然也是目标。但是,仅仅是掌握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会做什么,并不是活生生的人的全部,而只是人的某些能力。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则把“掌握”、“知道”、“会做“只是作为目标的一部分,或者目标外化的表现来对待,最终是指向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新版课标的课程目标指向的是人的素养。

我们以历史课程为例。历史课程要培养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课程的课程目标,就对应着这五个核心素养来表述。

我们以史料实证这个素养为例,来讨论课程目标是指向人的素养,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会做什么,掌握了什么。“史料实证”素养在课程目标中表述为“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来了解和认识历史”。要达此目标,学生必得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才可能知道什么是“史料”,判别出什么是“可信史料”;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形成运用“史料”去了解和认识历史的态度和意识,而非人云亦云,满足于八卦野史,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了解和认识历史”。这样的目标表述,清晰地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以及这个形象的形成过程,而且,既包含了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价值观,还包含了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及正确的价值观。

如此的课程目标表述,就是为了引导课堂教学将学科、学生、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去培育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既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又具备相应的品格、情意态度价值观,形成自己的立场、思想和方法。

这种表述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引导课堂教学努力做到融合学生、学科和社会生活,自觉地滋养学生、塑造学生,让他们朝着要达到的样子发展;把静态的知识变成鲜活的思想;把课堂活动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所谓“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一滴水能够映照见大千世界”,课堂,就是映照教育的那一滴水。所有的教育理论、教育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学生未来是什么样的,就在他们所经历的每一节课上。

未来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

现实世界中的课堂有万千形态,但唯有学生的思想和灵魂闪动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要实现学生思维和灵魂闪动的课堂有两个基本条件:

1、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2、促发学生学习真正发生

承认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真正让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授知识的活动;学生学习真正发生了,就意味着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了。所以,这两个条件是一个条件,只是从不同角度所做的不同表述而已。

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动手动脑动心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全情投入的过程。

我们为大家介绍北师大二附中的高中舞蹈课堂教学。

为什么要介绍舞蹈课堂呢?舞蹈课程在学校里是边缘的、不受重视的,是可有可无的,至多把它看作是体现素质教育的点缀、是花边课程。在学校实践中,舞蹈课程或者是形体训练课(低阶形体或高阶形体),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只是动作训练;或者是对舞蹈片断的模仿、呈现,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再或者选拔少数人做专业舞蹈训练,为学校争光,但并不面向全体学生。这类舞蹈课,都不是好的舞蹈课,它不是教育,只是训练。

北师大二附中的舞蹈课,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舞蹈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看一个两分钟的视频。

从这个视频里,我们看到,他们的舞蹈课有基本素养、有赏析、有创编、有身心整合;从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悦里,我们能看出他们是动心动情的的;舞蹈课也不只是身体的训练,为了创编有意义的舞蹈,你要动脑,去查阅资料、反复讨论;舞蹈也不再是女生的专利,男生一样喜欢舞蹈;这样的舞蹈课,学生当然是主体。他不是为了去表演获奖,不是只训练形体,学生不是工具、也不是被人操纵的机器人;他们是身心自由的舞者。舞蹈成为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对周遭世界感受的另一种独特的语言。

在这样的舞蹈课上,我们能看得到活生生、有自信走向未来的人。正如你以怎样的方式行走,决定着你能走多远一样,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方式,便是他成长的方式;也决定着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怎么才能让每一个教师都去探索、实践让学生有独立思想、灵魂自由闪动的课堂呢?

学校如何助力教师去探索善好的课堂教学形态?

我们向大家介绍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小的教学管理改革。

这所学校的校训是:保持善良、保持努力。学校相信,孩子和教师本来都是善良、努力的,我们所做的,就是让他们能够保持善良、保持努力,不断进步。提出这项改革的,是他们的校长,全国知名的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

这项教学管理改革,是针对学校考试中班级排名的通常做法提出来的。假设一个年级有七个班,那么,一般情况下,考试之后就要排出来第一到第七名,第一名当然只能有一个班,而且一定会有最后一名。由于只能有一个第一个名,为了自己得第一名,就不能让别人得第一名,排名第一的教师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表面和气其实是相互排斥的竞争。只要是这样的制度安排,班级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就很难开展。学校无论怎么号召都没用。

而且,不仅班级之间的合作难有,还会内卷到学生身上。为了拿到分数上的第一,老师会给学生布置越来越多的作业,训练他们达到自动化,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的幸福感以及学生长远的发展,在争第一的游戏中,就会被忽视。

于是,学校慢慢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人们努力争第一,但第一只有一名,于是每个人会越来越变得狭窄甚至变得不善良。

怎么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呢?怎么能够让每个人都积极起来,让教师之间能够合作起来?金师附小呢,就采用这样一个办法。假设七个班的平均分是90,这个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3和-3之间就形成一个区域,所有在这个区域的班级都是优秀。也就是说,从87到93之间都是优秀。这个区域的+3和-3所形成的两个区则为良,即94-96为良,86-84也是良,依此类推,97-99只是合格。

显然,这个改革跟我们日常所见是相反的,它彻底颠覆了个人追求第一的博弈情境,而是形成一种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机制。当你有成功的经验时,你要分享给大家,帮助其他人一起提高分数,你的高分数才成变成优秀;也就是说,当其他班级的分数也提高到99的时候,你也才能成为优秀。而那种仅仅用大量的时间反复让学生做题的做法,是羞于拿出来分享的。

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在老师们合作的氛围中,不再盯着抽象的分数,而是督促教师们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去追求能够让学生思考、判断,让他们灵魂闪光的善好的教学形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追求智慧,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教学教育更是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每一节课上,我们的每一步,都向着那座山。

小结

课堂教学的学生发展目标,教师要看得见。

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自己飞往那个目标。

学生的成长,是抵达一个又一个“山顶” 的过程。

教师带领学生飞往目标的旅程,也是教师个人实现个人理想形象的过程。

文章整理自作者2022年「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式主题发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