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事实上,每个领域都有历史:科学技术发展史、艺术史、文学史、哲学史等等。如果细分,还可以有纺织史、美术史、诗歌史、农民革命史。马克思只不过是把阶级斗争单拎出来,强调了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人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即每个人都属于某个阶级,会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超阶级的人是不存在的。

在和平年代,不容易就此做出明确的分析。还是回到战争的年代来对比两种思想观念下的两种文化氛围。

以工农红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人民军队,始终有着积极乐观的精神,无论是翻雪山过草地,还是身处白色恐怖的牢狱之中。无私无畏、视死如归者数不胜数。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可战胜。再看为剥削阶级服务的蒋军,尽管有充足的物资、先进的美式装备,但是他们不团结,勾心斗角,政治上腐败,经济上垄断。埃德加斯诺从国民党统治下的地区到了解放区,对两种政治、两种文化、两种精神风貌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之后,认定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

目前的中国处于和平建设年代,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了。但是剥削阶级余留下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还存在着。这个存在藏在一些文章、小说、戏剧、歌曲、电影、电视剧当中,也藏在一些人的头脑当中。那么,是不是要把这些书都消灭掉呢?显然是没必要的。我们只要对这些东西有足够的认识和判断就够了,甚至要通过这些东西加深对剥削阶级的认识,认识他们空虚的灵魂、无奈挣扎的苦楚,认识他们无病呻吟,认识他们的虚伪和自私,认识他们的贪得无厌,认识他们的荒淫无道。还要认识到剥削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优秀分子,在维护他们整体的阶级利益,在做着徒劳无望的努力。

对这种落后的文化,既要允许其存在,又要做出评论。避免是非不分和美丑不辨。西方的评奖总是与我们对着干的,这很正当,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以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在现实工作中,每个人都是劳动人民的一员,无论职务高低,做什么行业,都是社会分工罢了。在思想和文化上,究竟是什么立场,这个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在做出决定之前,最好是对两种文化、两种立场都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正因如此,两种文化、两种立场的作品都应该存在,以方便人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了解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