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外表文静,据宫女们回忆,他文静的背后却隐藏着另外一面。他时而大发雷霆,喜怒无常,他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时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拍桌子大骂混账。他既胆小,又任性。

到了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光绪皇帝突然下定决心,推行变法

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万言书,力言变法不可缓。光绪也认为变法迫在眉睫,时翁同龢辅政,也赞成变法。御史杨深秀、侍读徐致靖等也相继上书,请求明定国是。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康有为联合十八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请求变法,得到翁同龢支持和光绪赞同,此后一些变革开始出现。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正月廿九,光绪下令设置官书局,翻译各国书籍报刊。二月初八,准民间募集股份采矿。

二月十五,设置官邮政局,由英国人赫德直接管理,又拟加入在瑞士的万国邮政工会。二月十七日,光绪命各省鼓励开矿。

这些行动遭到慈禧的阻击。二月廿五,在慈禧逼迫下,光绪亲信,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至四月,慈禧亲信荣禄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怀塔布为礼部尚书,刚毅为工部尚书。怀塔布是慈禧内侄,少年时与刚毅同学,二人为莫逆之交。

奕訢李鸿藻、翁同龢再入军机之后,李鸿藻与奕訢走得近。年迈之后,恭亲王、李鸿藻已忘却了早年的政争,相顾白头,彼此唏嘘,交情反见深厚。

李鸿藻的盟兄弟荣禄,从西安将军任上被起用,担任步军统领,不久授内阁大学士,参与机要。荣禄早年被翁同龢“捅了一刀”,赋闲在家多年,此次被起用之后,一直想报当年的仇。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李鸿藻患重病,精神颓废,行走困难,遂在家中养病,至六月二十五日病故。

此间康有为连续上书,请求变法。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正月,光绪想召见康有为,但被恭亲王奕訢所阻,遂命五大臣召康有为到总署,询问天下大计。

正月初三,翁同龢、李鸿章、荣禄五人参与了问话。康有为根据光绪的意见,写了《上清帝第六书》,提出三条建议:“诏定国是,设上书所于午门,设制度局于内廷。”

制度局之设,在军机处中的守旧者看来“是废我军机也”。此上书在奕訢手中被压了四十天,才送到光绪手中。

至四月,恭亲王奕訢去世。奕訢虽不支持变法,但在帝党与后党,南党与北党之间,扮演了缓冲的角色。光绪听得奕訢死讯后,当场“嗷然而哭”,翁同龢等人“亦不觉失声”。

恭亲王一死,双方失去了缓冲,斗争也激烈起来。奕訢死后,刚毅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后党气焰日炽”,而此时光绪变法的决心也已不可逆转。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下明定国是诏,开始维新变法

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开缺回原籍。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记载,翁同龢之去职,乃是慈禧所逼迫。康有为则认为,驱逐翁同龢,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领三军,已是慈禧发动政变的前奏。

翁同龢举荐康有为,本意是引为外援,增强自己的势力,同时适度进行变革。但没想康有为却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这些改革措施,在翁同龢看来过于激烈而难以接受。

此后,因为会见德国亲王时的礼制问题,光绪与翁同龢爆发激烈争执,以至于光绪在朝会上严厉斥责翁同龢。翁同龢遂消极抗议,四月廿五日以看折子为由,不参加朝会。

在变法开始后,翁同龢突然转向,开始消极对待变法。而年轻气盛的光绪,此时已决意全力进行变法,不想被束缚手脚,于是将伴随自己多年的师傅翁同龢开缺。

光绪之一生,与他最亲近的就是翁同龢,翁同龢自光绪六岁时做他师傅,一直到光绪二十四年,前后二十二年。不想到了戊戌变法时,二人竟生出龃龉。

翁同龢去职之后,独坐观雨,回首往事,一生沉浮,无限感慨。

李鸿藻、奕訢相继去世,翁同龢离职,军机处此年补了五名军机大臣。廖寿恒二月入直,王文韶五月入直,裕禄五月入直,荣禄八月入直,启秀十一月入直。此年军机大臣中经历了人事变动,军机章京中也发生了巨变,乃至导致了一场政变。

变法的最高潮在七月来临。

公车上书

七月十九日,光绪未征询慈禧意见,解除礼部六堂官职务。此事引发许多人不安,“举朝震撼”。光绪要变法,军机大臣王文韶坚决不同意,一直围着光绪啰嗦。

光绪听得烦躁了,恰好有砚台在手边,拿起来就砸向王文韶,所幸没有击中。王文韶溜出宫后,立刻跑去颐和园找慈禧告状。

七月二十日,光绪未征询慈禧意见,直接任命杨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等四名力主变法者为军机处章京,参与新政。四人之中,杨锐四十四岁,刘光第三十九岁,谭嗣同三十四岁,林旭二十四岁。

谭嗣同,湖南人,江苏候补知府。

林旭,福建人,内阁中书。

杨锐,四川人,内阁侍读。

刘光第,四川人,刑部主事。

血气十足,是四章京中最富冲劲与斗志的。

七月二十三日,光绪下旨,要裁撤中央、地方冗员及重叠的行政机构。此上谕极其严厉,要求一个月内将冗员全部撤掉,一时之间,官场上人人自危。

京师官场之中,被裁撤的闲散衙门就有十余处,连带的失业者有上万人,朝野震撼。许多满人因此将丢掉饭碗,出于不满,遂主动罢工,一哄而散。

翰林们也岌岌可危,恽毓鼎就担心翰林院被撤,每日里和同僚一起发牢骚,并表示如果真被撤掉,就要抱圣贤遗书,浪迹天涯。

七月二十七日,有湖南举人曾廉,上书弹劾康有为、梁启超,认为二人以民权、平等之说蛊惑人心,请斩二人。光绪看了上书后,唯恐让慈禧看到,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就交给军机大臣裕禄处理,并让谭嗣同逐条驳斥。

谭嗣同列好了批驳文章之后,又以毁谤新政罪请杀曾廉,却被光绪否决,认为自己正在广开言路之际,怎么能因言治罪。

此日,谭嗣同受命草拟开设懋勤殿的谕旨。康有为等人的打算是,如果能开设懋勤殿,将在军机处之外出现一个只对光绪负责的行政机构,维新党人将能掌握大权。

变法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有消息传出称,慈禧与光绪将于九月到天津阅兵。康有为担忧慈禧借阅兵发动政变,开始积极应对,但他的应对措施却让人失望。

为了对付慈禧,康有为抬出了袁世凯。他在年谱中自述,七月二十六日,他代礼部右侍郎徐致靖起草奏折,奏折中推荐了袁世凯。认为袁世凯常驻高丽,通晓外事,讲变法。请光绪召袁世凯进京,优奖之,以备不测。

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前往颐和园向慈禧请安,提出开懋勤殿,设议政官,重用维新党人的系列主张,但被慈禧驳回。

此前光绪未经慈禧同意,就废除礼部六堂官、任命军机四章京,现在又想开懋勤殿,在慈禧看来,这是赤裸裸地逼宫了。是故当日慈禧与光绪可能爆发了争执,光绪遭到慈禧严厉警告。

八月初一,光绪召见袁世凯,任命他为侍郎,负责练兵事务。袁世凯还获得了直接给光绪上奏的权力。清代总督、巡抚才有密折奏事的权力,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

光绪让他直接上奏,是给袁世凯的特殊恩宠,此举常被后世视为光绪想招揽袁世凯,发动政变。

但当日,光绪并无兵变之心,召见袁世凯,是在慈禧的许可之下进行。光绪所期待的,只是能在自己的手中增加一个有力的筹码而已,他从未想过动兵戈。

康有为

康有为等人则不这么想,他们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而最大的政敌就是慈禧老太。同日夜,康有为等密谋兵变,预备包围颐和园,控制慈禧。

准备以袁世凯新军包围颐和园,并由毕永年带领死士百人,冲入园内,劫持慈禧。毕永年当场推脱,称自己一人不可为,请等唐才常(谭嗣同同乡)来京之后共谋。康有为、谭嗣同遂发电急招唐才常入京。

八月初二,为缓和与慈禧的矛盾,光绪命康有为前往上海督办官报局。

就在双方紧锣密鼓布置之际,出现了戊戌年政治斗争中的最大插曲,这就是已经卸任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华

戊戌年,光绪一度有联日抗俄的想法,曾命黄遵宪为出使日本大臣。在总署拟定的国书上,光绪亲笔加上“同洲同种同文最亲爱”。命王文韶、张荫桓带至日本使馆,交给日本公使矢野文雄。

伊藤博文来华访问,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本是一次寻常的外事交流。但伊藤博文来华,却对清廷内政产生了巨大冲击。依照清廷仪制,光绪只接见正式的国家代表,伊藤博文此次来华,属于“自行游历”,并不具备官方身份。

就在此日,光绪决定召见伊藤博文,这在守旧派看来,仿佛是请伊藤博文主持变法的前兆。聘用伊藤博文主持大清国变法,在慈禧看来无异于是胡闹。

此前光绪未经她许可就罢免官员,任命四章京,加上康有为四处煽风点火,更让慈禧生出警惕之心。杨崇伊的奏折,则让慈禧最终决定取消光绪权力,重新训政

同日,慈禧取消光绪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规定一切奏章需经她阅后方可定夺。此日下午,康有为拜见在京的伊藤博文,请伊藤劝说慈禧太后回心转意,将实权归还给光绪。

当日夜,谭嗣同造访住在法华寺的袁世凯,劝他杀掉荣禄,包围颐和园,囚禁慈禧

袁世凯以枪支弹药储存在天津荣禄处,且小站兵营与北京距离二百里为由推脱,并请等待阅兵式时再杀荣禄。

看着跳动的维新党人,慈禧稳坐颐和园,照常看戏玩乐。此时表面平静,惊天大风暴即将袭来。

八月初四,此日最为关键。

当日慈禧从颐和园回宫,光绪依照惯例移居瀛台,一切政务照常。

此日,慈禧尚未接到袁世凯密报。依照慈禧性格,如果得悉康、谭等人密谋劫持自己,当即以雷霆手段对付他们了。

八月初五,中午,光绪会见伊藤博文,接见过程仅十五分钟。

是日夜,袁世凯坐火车到天津向荣禄告密,略述内情后有客来,先行告退。次日,袁世凯再到荣禄府上告密,详细陈述了康有为、谭嗣同等策划政变的密谋。

是夜谭嗣同与毕永年相见,毕永年劝谭嗣同速行,但谭嗣同已下定决心赴死。

八月初六,慈禧正式训政,下令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在八月初六之前,光绪并未完全被剥夺权力,慈禧回宫,只是为了防止光绪在召见伊藤时胡来。

但到了八月初六,慈禧得到报告,康有为准备有所行动,便命令光绪捉拿康有为。光绪抗命,慈禧便出示杨崇伊的奏折,光绪见奏折中有请慈禧训政的内容,只能跪请太后训政。

经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帮助,康有为得以出逃。在英国军舰护送下,康有为从上海逃至香港,辗转至日本。

八月初七,袁世凯告密内容到京。此后光绪处境更加恶化,慈禧下令抓捕谭嗣同等人。梁启超在日本人掩护下,乘日本军舰抵达日本。

戊戌变法中,光绪未请示慈禧就任命军机四章京,让慈禧心生警惕,于是准备从颐和园回宫。回宫之前,有御史杨崇伊请求慈禧重新训政的密奏。

回宫之后,不久又得袁世凯密报,康有为、谭嗣同准备围园劫后。于是乾坤扭转,时局大变,光绪沦为笼中鸟矣。

血气方刚的光绪,碰上了个巧舌如簧、大言漫天的康有为,以为借助几个年轻臣子的助力,就能力挽狂澜,成就变法之举。

变法开始后,康有为四处跳动,奔走游说,想快刀除慈禧。慈禧岿然不动,心中冷笑:“你们啊,太年轻,太天真了。”实如胡绳所言:“守旧派看穿了维新派维新运动的实力不过是一群‘不安分’的士大夫和一个小皇帝。

八月初八,杨锐、刘光第、谭嗣同三人被捕。八月初九,林旭被捕。

八月十三日,为避免各国营救,慈禧不经审判,直接在菜市口诛杀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谕旨中还特意声明:“即行正法,此事为非常之变。”慈禧诛杀六人,实为痛恨康有为等围园劫后的密谋。

林旭在刑场上很是冷静,仰天冷笑,谭嗣同极为豪迈:“我等为挽救中国而死,毫无恐怖。且今日杀一人,后起必有千人。”谭嗣同怒发冲冠,临刑前拒绝谢恩。

慈禧轻轻挥了挥手,维新派就被打得体无完肤,逃的逃,死的死,留下一个光绪被困瀛台。

“戊戌之变,外人或误会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力,绝无政见之分。”慈禧不是一个保守的人,她没有什么政见之分。她的底线是,只要变法不触动她的权势,她就不干涉。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如果奉慈禧为中心,缓慢过渡,也许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