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都学过鲁迅的《故乡》笔下的闰土,当时只记得他小时候的样子,脖子戴着银项圈,手拿叉。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

再到后来中年闰土,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当时只是知道是闰土变了,当自己也到了中年,自己有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业发愁的时候,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差别,什么叫圈层,圈层有多么难跨越。

穷人最难跨越的是父母。

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无成,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但是孩子好像故意跟他们对着干,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就是不听。

这是一个值得让很多父母反思的现象: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模仿自己啊。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当然了,等他长大了,他也会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也会头头是道,但是孩子依旧当作听不见,然后该干啥干啥。

也就是说,排除低概率基因变异的情况,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长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还有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的为人处世,思考方式也很父母。

父母是每个人的起点,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就像老师给孩子们的解释是,鲁迅小时候家境条件优越,是少爷。而闰土就像现在是保姆家的孩子。

看少女闰土那么见多识广,勇敢机智,他比鲁迅差吗?他不差啊!只是父母的阶层限制了他。

小的时候,自己没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长大了自己就很难改变了。

人家鲁迅从小就能上私塾,放到现在就是私教。长大了还能出国深造,当时去日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当了作家,还去北大当了教授。

而闰土呢?没上过学,后来只能当农民,走他祖辈的道路。

这都得感谢我们的国家,有了九年义务教育,才能有机会考大学,改变命运。

中国最近几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得强,因为父母被耽搁了。

当时穷,一家只有男生上学,女的不能上学。比如我妈妈,当时兄妹六个,五个女儿,一个男孩。

当时我姥姥只让我舅舅一个人上学,后来我妈和我四个姨都是农民,只有我舅舅一个人是老师,我舅舅找的老婆也是老师,人家三个孩子目前都是公务员,住在城里,人家一家人都混好了。

因为我舅舅有知识,提前给孩子规划好未来,学习好的好好供养,考上了好大学,学习不好的学的上的技校,并且一步步的安排好。

两代人都赶不上人家,这就是起点不一样。

有的父母自己都没整明白路子呢,所以根本没法给自己的孩子铺路。

是再往后几代,大家就能看出来,绝大部分孩子又没法超过自己的父母了。

八零、九零后一代父母,基本上都有文化了,也通过了挤独木桥来到了大城市,也在大城市站稳了脚。

想着让孩子再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希望通过这条路谋个好工作。

但是孩子们不吃这一套啊!他们一出生就在城里,一出生家里就有楼房住,就有小车开。吃的好,喝的好,父母虽然在物质方面能保障了,但是在精神方面又没有更高的引导。

慢慢的孩子不爱学习,叛逆等等,最后混的还不如父母呢。

那些体制内的父母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人家人脉资源,再加上轻车熟路,能给孩子安排好。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是医生的,孩子大部分也当医生,父母是老师的,孩子大部分也当老师,父母军人出身,孩子也会当军人。

都说社会太卷了,不卷不行啊!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你不卷而停止卷的。

谁不是削尖了脑袋往前冲,也许人活着就是要不断的前进前进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