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生活,寓学于兴趣,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孩子
李先华,男,硕士,一级教师,城阳区教学能手,现任教青岛城阳四中生物老师和班主任。2007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学校党支部委员。曾任教高三毕业班七年,百余名学生考入985、211高校。潜心研究中学生物教学和教育管理,曾获评地市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
“初中生物知识点很简单,但它包罗万象。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自然的林林总总,都在生物的范围里。所以,孩子们要想学好生物,就要把生活作为知识的‘源泉’。”青岛城阳四中的李先华老师,15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教学,他把生活作为学好生物的关键词,“在生活里孩子能发现‘兴趣’,在生活里孩子能开动‘脑筋’,更重要的是,在生活里孩子不再是‘我要学’,而是‘我想学’。”
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产生学习兴趣?如何让生活成为学习的原动力?李老师总结了每个学年、每个阶段的孩子发展规律,就按着李老师的办法做就行。
七年级,感性思维主导,生活问题“求证”生活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考模式由感性思维主导。也就是说,孩子们更容易学会“看得到,摸得着”的知识。种子的营养物质在胚乳、胚芽,这一个知识点,光看文字孩子是不理解的,不如拿种子过来尝一尝。家长们可以用图片、视频、实物给孩子看一看,用生活的实例,去解决课本中的难题。这个阶段他们的记忆力特别好,很快就能积累大量的事实知识。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发现,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少了。一说小麦、玉米叶脉,孩子们基本上一脸茫然;小麦怎么种,花生怎么收,他们心里也没有画面。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只能从课堂当中寻求答案。为什么不把生活也作为课堂呢?
李老师的班上就有一个例子。有个男孩不喜欢学习,还经常调皮捣蛋。孩子父母摆摊做生意,经常照顾不到孩子。一次周末,李老师就给男孩专门布置了一项作业,跟着父母去赚钱。虽然只是短短一天的体验生活,孩子的精神面貌就变化非常大。不仅开始听老师、家长的话了,更有了“好好学习”的想法。
家长们不要只把学习当作是背背书、做做题,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周末派给孩子一个小任务,拖拖地、刷刷碗,亲子之间做一做家务;种植树苗、采摘水果,让孩子亲近一下自然。这可不是“耽误学习”,反而是“必要学习”。正如李老师所言:“生活给孩子潜移默化的知识,它们储备在内心里面,到了一个关键点就会被激发,带来意想不到的进步,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八年级,生物开始抽象化,帮助孩子突破“高原期”
初二生物,教学内容会转入遗传和进化。遗传就是基因和DNA,进化是物种在历史中的演化,这些东西很抽象,孩子很难想象画面。这个时候就需要给他们增加视野广度,增加知识面了。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去看科普书籍,去看像《动物世界》这种优秀的科学纪录片。把看到的、学到的新知识做一下思维导图,提升孩子归纳总结的能力;观察一些基因微观结构的概念图,训练孩子的读图、析图的方法。
同学们也要注意,遇到不会的问题,先自己独立深入思考,再去找同学、老师商量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非常好,但前提是自己已经有了基础的想法。如果一有不会的马上问同学,那只是单方面的灌输。
八年级结束生物就结课了,但往往临结课的时候,孩子会遇到一个问题——高原期,即是成绩的暂时停滞不前的现象。首先家长要认识到,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会遇到瓶颈。关键就看孩子怎么渡过它。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陪伴+鼓励,陪伴就是以耐心支持孩子,鼓励是适时地给予他成就和自信。
“鼓励”两个字别看说起来简单,但其中的规律很有讲究。看看李老师怎么做的:有个孩子一升学就“躺平”,一提学习就没精神。李老师也不批评,就给他更多的关注,上课多提问他,答对答错都鼓励。慢慢他就开始有了积极性,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白天的鼓励会持续到放学回家,孩子想继续得到老师的认可,开始自己去预习。第二天的课堂他又是积极抢答的那一个。在这种“良性循环”下,两三个月的时间,孩子就从班里46名上升到13名。
李先华老师从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中,汲取着教育的“源泉”。让孩子发现,让孩子好奇,也让孩子沉浸。而当学生们沉浸在学习里,他们就会走上那条,一直进取一直前进的“可持续发展”之途。
主编:焦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