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东坡写的七言绝句。从字面意思看,描写的是庐山风景。从主旨思想来看,阐发了深刻的哲理。这首诗入选过《语文》课本,还是要求全诗背诵的那种,可见有多么经典。苏东坡用深入浅出的创作手法,揭示出要想客观认清事物的本质,需要有高度、有远见,冷静、理性分析,才能不被迷惑。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很有道理,身处事件当中的人,在分析利弊得失的时候,往往会掺杂太多主观判断。一旦过分强调自我,就失去了客观立场。这时候,局外人站在客观立场,反而可以做出正确判断。苏东坡写《题西林壁》,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学会理性思考,对人对己都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到底因为什么让苏东坡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一首充满理性光辉的佳作,还要从他离开黄州讲起。苏东坡在黄州住了5年,在元丰七年的春天,宋神宗决定启用苏东坡。不过皇帝的决策受到了朝臣的反对,于是采取折中之法,先派苏东坡前往河南汝州为官。汝州靠近汴梁,如果苏东坡在那里政绩出众,就可以顺利地重返朝堂。

这时候,苏东坡通过理性思考,做出正确选择。根据史书记载,苏东坡走走停停,到了年底还没有赴任。他离开黄州,沿着九江到了筠州,看望了苏辙。兄弟二人见面之后,自然会分析朝堂局势。他们俩到底说过什么,史书中没有记载。不过,苏东坡辞别苏辙以后,游览庐山,就写了这首《题西林壁》。从诗中可以看出来,苏东坡不打算卷入朝堂的是是非非。他是一位浪漫文人,不适合官场上钩心斗角的生活。

元丰六年的时候,苏辙受到了弹劾。这一年,大宋西夏爆发了战争。大宋战败,不得不与西夏求和。在这种情况下,就凭苏东坡的耿直性格,他进入朝堂,还会成为倾轧的对象。对他而言,如果早早地赴汝州上任,就犯下了“身在此山中”的错误。

离开庐山之后,苏东坡去南京又拜见了王安石。想不到吧,其实他俩私交不错。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之后,一度想要自杀以证清白。后来经过朋友营救,才被贬黄州,留下了性命。其中出力最多的那个人是王安石的亲弟弟王安礼。苏东坡入狱和新政有关,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攻击新党。时过境迁,当苏东坡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回顾整件事情,他觉得可以从容地面对王安石了。

见过王安石之后,苏东坡上奏朝廷,请求定居常州。他想要暂时离开喧闹的朝堂,反思一下半生经历。不过,到了元丰八年朝堂又有大事发生,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登基,太皇太后主政。苏东坡没能在江南定居,一路北方,报效朝廷。

理性分析,让苏东坡做出来远离官场的决定。身不由己,让他重新陷入是非之争。可见,道理归道理,实际操作起来还有种种难度。不过,理性地思考问题,还是能规避很多错误发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