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朴素的家国情怀,是中国历代文人所孜孜以求的梦想。这份情怀,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沃土,在这片精神沃土之上,开放出了一朵朵璀璨的花朵。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动乱的岁月,这份情怀从来没有改变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四上第七单元第22课,写的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看到祖国积贫积弱,励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全篇文章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头,以为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展开。全文展现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这样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在新时代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它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展现中华文化。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正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文化自信怎么展现?通过什么载体实现?在课标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就有明确的表述,那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文化,品悟文化,增强少年的文化自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里,不光有“革命文化”,还有藏在字理行间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就会更加深刻,就会明白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氛围里,同时也能够清楚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化。从展示中华文化的角度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文章,必不可少。

其次是本篇文章的语文价值。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是语文课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和课程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是传承文化的最佳方式。在语文实践中,特别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生从了解到认识,从认识到认同,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以“渗透”的形式,悄无声息的震撼着学生心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点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篇文章写了周总理的三件事,三件事之间有着逻辑的关联,作者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后用两件事来说明周总理为何“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事件关联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的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语文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它的语文属性依然非常强。

分析到这儿,我们备课时的角度就显而易见了。

备文化。在本篇课文里,所蕴含的文化不仅仅是“革命文化”。

为家父读书、为光耀门楣读书的说法,在那个时代,没有错,为了家庭读书也许是很多人最朴素的内心所愿;为明理而读书,去追求真理,去追求内心的光明,这是一种高尚的内心所愿;但伟人始终是伟人,他的认识往往超越那个时代,他能在时代的迷雾之中,寻找到真正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理想就是一束光,能给人们带来光明,给那个时代带来希望。但我们不能说其他的同学,他们的理想就是错误的,只能去说“理想与理想之间”是有距离的。正是这种理想之间的对比,才能凸显出人物的形象,这不就回到了我们的单元训练目标吗?这不就回到了语文这门课程所应该做的事情吗?这样的理解理想的过程,同样也是语言实践的过程。

所以,我们还要备语文要素。如果我们只是去讨论周总理的理想是多么的伟大,而不去关注语言,关注作者的写作思路,那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本意。我们先回到单元页。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点。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作者先说总理在修身课上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得到了老师的赞叹;再说总理小时候听伯父说“中华不振”而迷惑不解;最后说总理在中国街头看到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终于理解了什么是“中华不振”。三件事,每件事的主人公都是总理,都是总理的所说,所见,所感。

如果我们这样去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可以的,但是缺少深度,没有站在全篇文章的角度,没有站在文章内在的逻辑关联上。总理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总理在之前听到了、看到了中国人被欺负的事情,所以才在课堂上说出了那样豪情万丈的语言。这样我们分析下来,就会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的。这样我们分析下来,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会站在因果关系的角度,将课文的内容叙述的更加清楚。

我们分析到这儿,一定还要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为了什么?肯定不是为了概括而概括,而是要把课文理解的更加深刻,把文中人物形象理解的更加细致。这种意识,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培养,也就是我们弄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所以,作者在这里对总理的描写是立体化的,不是扁平化的。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这种写作方法是高明的写作方法。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的教学过程就呼之欲出了。

第一板块 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好句子。

借助门和楣的意思,理解好“光耀门楣”的引申义。

借助具体资料,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2、自读课文,清楚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主要写了和他有关的什么事?

将三件事联合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二板块 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刻理解伟人的梦想。

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导入课文,默读课文1——10自然段,你能找到文中人物不同的梦想吗?

注意文中人物的梦想,不能简单的以对错来定论,要结合自己的认识来评价文中不同人物的梦想。

2、结合文字和视频资料,走进周总理生活的那个年代,依此来评价总理的想法。在这里,我们要简单了解一下那个黑暗的年代,但要考虑四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和知识储备,只要孩子合理的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3、这是我们联系资料来理解周总理为什么这样说,现在我们再次默读剩下的课文,你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吗?

对两件事进行简单的梳理,要引导孩子总结出三件事之间的关联,正是总理亲耳听见这样的时,亲眼看见这样不公平的事情,才会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再次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周总理的认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先说总理在修身课上的表现,在说总理所听、所见的两件事,也可以先说后两件事,再说在修身课上的表现。总结的时候,可以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词语。

第三板块 走进人物的内心,品读伟人的梦想

1、默读课文11——18自然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

抓住“迷惑不解”“难以忘怀”“一团烈火”“拯救”等细节中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2、再次观看之前的视频,结合两件事,真正体会什么才是“中华不振”,依此再次默读课文11——18自然段,再次走进少年周恩来的内心。

3、理解了少年的形象之后,再次回头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少年周恩来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自己语言写下来,写在课本上。

4、全班交流,交流之后,再次出声朗读课文1——10自然段,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

第四板块 走进伟人,理解什么是梦想

1、观看总理的视频资料,文字资料,了解总理的一生。

2、结合自己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了解,结合这个身处的伟大时代,谈一谈总理的梦想实现了吗?

3、以“梦想”为主题,结合本篇文章,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中国人的梦想,自己的梦想,怎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