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和1942年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的岁月。不仅日军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疯狂推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国民党也在加紧反共,对各边区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致使各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1941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一部由广北进军垦区,解放了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在进军黄河北誓师大会的号令中,三旅主力于10月向国民党长期盘踞垦区的老巢沾化义和庄发起总攻,后又攻占了老鸹嘴和太平镇,至此,垦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开创了清河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垦区的建立,不仅扩展了清河区根据地,而且打通了胶东、清河、冀鲁边三区之间的海上联系,使抗日战争出现了新的转机。

垦区根据地建立后,迅速开展了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创办了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皮革厂等,基本满足了军需民用的物资供应,还支援了胶东、鲁南抗日根据地。同时创办了大众书店、后方医院、工农子弟学校等,垦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支援清河区(渤海区)坚持抗战的有力大后方。垦区根据地的创建,使广(饶)、博(兴)、蒲(台)、利(津)、沾(化)及小清河南清水泊、寿光等广大地区连成一片,为保障清河、渤海区党政军群机关的正常工作,为清河、渤海主力部队及友邻部队的隐蔽和休养生息,为壮大和发展革命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沾化垦区抗日根据地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小麦、大豆、高粱、玉米、花生、芝麻等农作物生长,素有“粮仓”之称。并有大片荒地可供开垦,粮食增产潜力极大。1942 年1月中共沾化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为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决定发挥当地土地资源优势,组织军民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运动。3月20日,中共沾化县委、沾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号召解放区军民开荒种地,发展生产,以满足本县军民吃用,保证对八路军前线作战部队的粮食供给和对各边区抗日斗争的支援。并发出指示,要求多种早熟作物,以解决夏粮不足、青黄不接的困难;要求各机关、团体、部队要以春耕生产为主要任务,抽调人员、马匹支援春耕。抽调大批干部群众和民兵一起开荒种地。县委书记范光一、县长石清玉亲自率领工作人员参加大生产,连驻地院子里也种满了蔬菜。

沾化垦区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至1944下半年,军民新开垦荒地4万多亩。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大幅度增产,除垦区军民实现了自给自足外,还有大量余粮供给八路军部队、支援边区军民抗日斗争。1943年5月支援沾利滨边区10万多斤。并将粮食通过郭局码头运往天津、大连等敌占区,换来大批武器、弹药、医药等军需品,直接支援了清河区乃至渤海区的抗日斗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