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上语文课本《杞人忧天》中,“杞人”之所以被人耻笑,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天地崩塌的忧虑。因为以常人的思维推断,天地是不会崩坍的。所以杞人的担忧是庸人自扰。

  然而,天地真的不会崩坍吗?当我们将视野转向历史空间,会发现答案是值得商榷的。《左传》记:庄公七年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历史中的这天出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天象:一是恒星消失了;一是大规模的流星雨。僖公十四年秋天又发生山崩现象:“八月,辛卯,沙鹿崩。” 《诗经》中《十月》写的“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则是对公元前780年陕西岐山大地震的记录。这样的记载在古籍中屡见不鲜。初民原始思维稚嫩蒙昧,天下流星、高山崩坍、大地崩裂、洪水泛滥这些自然现象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天崩地裂。据记载,“星陨如雨,与雨偕也”的灾难发生时,杞国爆发了大火灾,当深谙史实的杞人深怕灾难再次出现时,自然忧思日深,废寝忘食。

  中国封建社会多有 “位卑不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就是杞人在后世的传人。2014年12月,“杞人忧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因为它所传承的“探天问地、善于思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伟大精神。

  杞人应得到我们的敬重,当所有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过日子的时候,他的眼光却超出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投向了天上,思考起了宇宙生灭的道理。他不是庸人自扰,他有着忧患意识。

  杞人不是庸人,而是哲人。这种看起来迂远的“忧思”的确包含着一个智者的远虑与深思。

  “杞人忧天”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古老的“杞人之忧”正无情降临于现代社会。臭氧层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已构成严重威胁,太阳黑子对地球生物和通讯的干扰不容忽视,“温室效应”比以往更加严峻地影响人类生活。一系列的事实显示,“苍天”不是无忧,而是堪忧。杞人忧天就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对我们今天生存状况的预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