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地处华北平原鲁西南部,其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古筝之乡”,因而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在这座古老的小县城中,诞生了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山东花鼓”。

山东花鼓民间演唱

山东花鼓的历史可上溯至宋代,在明代中后期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后来逐渐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流派,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一带较为流行,如:梁山、巨野嘉祥等。

山东花鼓伴奏简便,以花鼓梆子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唱腔以七声音阶宫调式为主,一句接一句,一板扣一板,一气呵成,节奏明快,十分入耳。

山东花鼓乐队

山东花鼓表演以一生一旦二人对唱形式最为普遍,后随着发展演变增加了人数,发展为分角色化妆演出,并增加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打击乐器,吸收了某些戏曲锣鼓经,逐渐摆脱“打地摊”而向戏曲形式过渡。因被观众称为“山东二人转”

山东花鼓传承人王巧玲

山东花鼓地方味道较浓,“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等多种剧种的影响下形成并借鉴。

山东花鼓的剧目多为家常小事而无官场大事,经典剧目主要有《梁祝下山》《吕蒙正赶斋》《劈龙棺》《小赶脚》《采茶歌》《休丁香》《站花墙》《张廷秀私访》《安安送来》《高文举赶考》等。也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新编现代剧目。

建国前期,鲁西南地区遭受连年灾荒,多数人开始离乡讨生,许多山东花鼓艺人开始向河北等地卖艺。每逢村庄,将行囊至于庙中。晚上三两人演出整场戏,白天登门演唱折子戏并讨粮。每村待至两到三天,因戏迷热情而待至十天半月也不为奇。

建国后,山东许多地区人民因天灾与对富裕生活向往,持续了长时间的闯关东,因此湿许多老艺人弃艺从事其他行业,也是如今山东花鼓传承人较少的原因之一。

闯关东

山东花鼓产生于农村并传承于农村,没有专业的演出团体,都是业余班社,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充分显现出地方戏的不易。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菏泽市艺术研究所获得山东花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中国非遗网

山东花鼓是鲁西南人民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其精神文化血脉。其见证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因在地方文化考察中具有很大的价值。

(资料部分来自网络)

(冯昌恒 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