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再现
请以“我从________中得到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从“阅读”“倾听”“活动”“实验”“帮助别人”中任选一词填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可以写经历、感悟、认识等。(3)文体特征明显,种类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5)不少于600字。
考题解读
这是一道中空型的半命题作文题,学生需要从题目要求中选出最有把握或最有感想的词语,将其填入横线并进行写作。
这道题的题干很简单,只给出了待填写的作文题目,没有其他的描述性语言,乍一看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但题目要求给出的词语又将学生的选择范围缩小了不少。观察这些词语,“阅读”“倾听”是动词,“活动”“实验”是名词,“帮助别人”是动宾结构。若学生选择动词,需描写自己获得的感受与思考,应以抒情、哲理性文字为主;若选择名词,需具体描写相关经历,应以叙述性文字为主,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若有能侧面或反面突出“得到快乐”的事例或细节,也可以写进作文中。至于“帮助别人”,从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实践情况来看,同学、老师、家人、陌生人是他们能够接触并产生实质帮助行为的主要人群。因此,学生想要作文出彩,人物的典型性、个性十分重要,只要找准人物个性,通过关键词树立人物形象,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目第二点要求告诉学生,可以在作文中描写经历、感悟、认识等,侧面说明学生选择记叙文是比较稳妥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写记事记叙文,也可以选择写哲理记叙文,在写作时要注意“文体特征不明显”的问题。
总体来说,半命题作文有限制也有开放,一般难度较小,学生无需感到紧张。学生只要在写作前列好提纲,明确写作内容,确保作文在言之有物的情况下不会跑题、偏题,写出一篇优秀作文的可能性很大。
标卷范文
《我从阅读中得到快乐》
我喜欢一个人坐着,开一扇窗,品一杯香茗,看一本好书,或是与自然交谈。在那个归真返璞、妙不可言的时刻,给自己一些安逸、一些遐思,一些恬静的快乐。
你快乐吗?我时常问自己,在静坐的时候,在思索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然而我发现,我的心情起伏总是如往常般平静淡然,谈不上快乐或不快乐。我会在读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时候落泪,在读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时候叹息,在读晏殊“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的时候感慨不已。所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不快乐的人,一直沉浸在“一片春愁待酒浇”的词句里,感叹“生命苦短,人生变化无常”,感叹“世界少了温暖,人间没有真情存在”。
可是,李白告诉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其实,生活可以是快乐的,可以是充实的,可以是无忧无虑的,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可以无拘无束,可以无牵无挂;我们可以找回自己,找回“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失去的快乐。这样想着,我发现其实自己真的很快乐。
当我用心做功课时,有一种成就感在心头萦绕,这是充实的快乐;当我帮助别人时,有一种幸福感在脑海荡漾,这是满足的快乐。
只要有真情在,有泪水在,有诚信在,有满足在,有生命在??我们就可以让自己快乐起来。再读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李煜的“车如流水马如龙”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油然而生。与时间交谈,与历史对话,与名人共诉,我得到了无边无际的快乐,好比读徐志摩清新脱俗,读席慕容畅然开阔,读金庸荡气回肠,读琼瑶回味无穷。
我爱独处,也爱热闹,有时邀请几个与我一样爱书的朋友共度读书时光,是最快乐的事情。
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快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我们沐浴着快乐的时候,往往不能感受到她,但一个偶然的瞬间,却发现原来她与我们仅咫尺之遥。辛弃疾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活着并快乐着,人生就是一次诗意盎然的“精神漫游”,掸走心灵的灰尘,别枯萎了青春。
名师精评:
本文作者以“阅读”为题眼,描述了阅读给作者的心灵世界带来了快乐的过程。文章构思巧妙,作者在第一段便指出阅读时返璞归真的瞬间给作者带来了恬静的快乐,直入主题;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在第二段开头以设问的方式指出自己并未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事实,并以自己读诗词时落泪、叹息的样子作为佐证,侧面反映了作者容易伤春悲秋的个性,也使文意发生转折,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为使文意连贯,作者在第三段开头引用李白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对上文进行了回应,指出作者找回了阅读的快乐,下文则对此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描述。
当作者再一次描写自己阅读以前让自己感到伤春悲秋的诗词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作者这时从阅读中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而非伤感的情绪,这是对前文提出的“你快乐吗?”的问题的最佳回答。最后一段,作者通过罗丹之言表明“阅读中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发现快乐的眼睛”的观点,升华了文章主题,拓展了“阅读使我感到快乐”的内涵。
本文结构特别,观点新颖,感情真挚,感受真切,言之有物,作者结合生活中的切实经历将自己对阅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以诗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虽未详写阅读的过程,但却写出了更深层的感受,起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的效果。
《我从倾听中得到快乐》
震耳欲聋的城市噪音和喧嚣的世事,已经使宁静成为唯一的音乐。倾听那份闲适,可以还原身心的愉悦。
倾听宁静需要音乐的耳朵。晨雾里牧羊人推开柴扉的吱扭声,茅屋前白发翁媪的方言土语,会让人想到草丛树叶间如露珠般圆润的音符。稻田蛙鸣、泉水叮咚更是人们熟知的伟大作曲家、演奏家遗失多年的乐句和力所不逮的和弦。倾听宁静犹如参加一场古典音乐会,台下的观众保持肃静,却在这片安静中听到了平常生活中听不到的优美丰富的细节,身心也随之舒展开来。
对都市人而言,宁静如郊区新建的别墅一样奢侈而遥远,即使它使人联想到的不是草坪上的休闲椅或沙滩上的太阳伞,而是村子里空寂无人的羊肠小道、乡下庭院里栀子花开的暗影,亦或是星级餐厅里精细美味、价格不菲的山肴野菜。乡村的宁静像田野的空气一样富有自然、清新的营养,让人感到健康而快慰。
在宁静中,我们才能满足自己对声音的渴望。倾听宁静就是倾听天籁,就像没有任何乐曲能表现出雨打芭蕉那样幽邃清远的意境。“月出惊山鸟”的境界何其杳远,“竹露滴清响”实为阳春白雪,而“山空松子落”则纯是禅机,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种暗示、一句谶语。在静寂中,人们还可以听见几万光年外呼啸而来的星光,听见时光穿着拖鞋刷刷走过地板的声音,听见各种声音的颜色和气味。宁静是大自然意味深长的缄默,是宇宙爆炸时那一声巨响造成的暂时失聪,是万物合唱达到的和谐。倾听宁静,我们能够听到灵魂归属的声部。其实,聆听音乐只不过是让我们倾听宁静,在吵吵嚷嚷的社会生活里,音乐只是人工制造的宁静,是对宁静的刻画临摹,它的作用不外乎让我们感到安宁,感受寂静中声音的美丽和亲切。
星光弥漫的秋夜,站在高山之巅,沐浴着淡淡凉意的秋风,倾听来自自然、宇宙的声音,实在是一种美丽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沉重的敲击让我们覆盖浮尘和烦恼的臃肿身躯脱去一切,只拥有轻盈、愉快的心情,欢跃中抛却人间烦恼,伸出双手触摸无限的天空。那种气象是恢弘的,胸怀是坦荡的,情感是依恋的,心灵是深邃的。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在这温馨的时刻,让我们携手漫步于天籁之中,度过难忘的每一刻。
生命在一天天的行进中流逝,伴随着对爱与幸福不停追逐的脚步,曾有丝丝淋漓的欢乐,也曾有点点浸润的悲伤,更有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中无语的寂寞和思念。听,海浪打来层层浪花覆盖过往的心事,清脆的鸟鸣让人的心灵无法不宁静,此时,是谁在弹奏那首老曲?熟悉的旋律,没有动人的装饰,却让音符变成了一滴滴醇美的甘露,带我们浸入自然的天籁中。
名师精评:
本文形式特别,作者在横线处填入“倾听”,却让“宁静”贯穿全文,文章的主旨事实上变成了“从倾听宁静中得到快乐”。作者通过这两个关键词对文章主旨进行了限定,缩小了写作范围,但“宁静”作为一个抽象词,想要写出新意、言之有物,是一件难度不小的事情。第二段作者表明倾听宁静需要“音乐的耳朵”,指出人们被忙碌、喧闹的生活填满,缺少一双能够感受自然、适应宁静的耳朵的问题,接着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强调这一事实,进一步指出只有宁静才能让人们拥有健康、自然的生活的观点。
文章后半段,作者通过描写各种意想不到的声音说明“只有倾听宁静,人们才能真正听到生命中的天籁”,突出了宁静对人们的重要作用,即宁静能让人们知道灵魂归属何方、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身心愉悦,强调了宁静的不可替代和独一无二,也告诉读者作者从宁静中听到了怎样的快乐。文章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倾听宁静就是在倾听自己的心灵,要珍惜倾听的机会和时刻,升华了文章主题,也使作者的观点寓于行云流水般诗意的语言中,不着痕迹地完成了对“倾听生命的宁静”这一抽象命题的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