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札记】散文创作应该面向火热的改革生活

涂阳斌

调查结果表明,近年的散文创作有三大流弊:散文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得不十分紧;题材涉及面也比较窄;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有模式化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呼吁和要求我们的散文作者,用自己的笔来描写当今沸腾的改革生活,和报告文学一样,做名副其实的“轻骑兵。”

我们高兴地看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几年里,确实产生了不少好散文。但是,散文和其他样式的文学体裁(如小说、报告文学,电视文学)比较起来,要逊色得多。笔者觉得,这除了其他一些原因以外,散文创作中存在的一些流弊影响了散文的质量,也是原因之一。

最近,笔者对《人民文学》1984年1–6期、《散文》1984年1—6期、1981年1—6期、《八十年代散文选》(1981年分册)、《绿》(散文集)上的186篇散文进行了分析,其中,回乡见闻、思念故乡、怀友念旧、儿时趣忆的37篇;出国观光归来,有感而发的16篇;游山览胜,睹物生情的48篇;海天片羽、花草小溪的20篇;风物传说的12篇;题跋写序的18篇;这六类共计146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而和火热的改革生活联系得十分紧的仅有20篇,只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一;其他(诸如谈散文创作、国外散文评介)20篇,也占有百分之十一。这种抽样调查虽然不很全面,但总能说明一些问题。

上面的数据表明:海滨彩贝、山中花草、个人情丝、童年趣忆这些离现实生活较远的题材多了些,和火热的改革生活联系得非常紧的篇章少了些。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吹箫踏月,泉水叮咚的清幽,更需要的是那种怒潮奔涌、气吞山河的豪放。散文的取材面比较窄也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的作者应该游目聘怀,睹天地间之万物,抒人民之豪情。如果总是春赞蜜蜂,夏赏睡莲,秋题瘦菊,冬咏寒梅,哪能有什么新意呢?而我们所见的散文篇什中,有不少就是如此:弄一点景,抒一点情,所抒之情带有比较浓厚的个人情绪,不那么十分健康;有的人缺乏生活,就在辞藻上下功夫,尽量浓妆重彩,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成一段文字,不负责任地推给读者。“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如果只顾了“浓妆”,没考虑“相宜”,就会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有的人缺乏生活,就只好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先给几上的杯子写一段——《杯子谈往》,再给自己屋子里的炉子写一段——《炉子趣忆》。这样的东西不“碰车”才怪呐。

散文的结构也有模式化倾向。这也是读者容易“猜”中而不愿读之的原因之一。先说题目。笔者对一份杂志上的一百篇散文的题目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四十一篇的标题“似曾相识”。再说内容结构。不少人的结构方法基本上成了个模式:间杀将出一个银发老人,或苗条素女,或牛背上的牧童,和作者就一事一物对答几句,随之生发几句,然后憾事不憾,即收束成篇。有的还在结尾处告上一个“画龙点睛”的段落,实际上并没有把“睛”点在眼上。叶圣陶先生曾经批评过这种方式的结尾,他说:“这实在是画蛇添足的勾当。”这言辞虽然严厉,但颇中肯。

形成这种流弊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三:

其一,不少散文作家深入生活少,有的甚至片面地认为写散文不象写小说那样需要“生活”,没能把握住我们时代的脉搏。所以只能写点自己熟悉的生活,锅里粑粑拣热的拿——写一段“小时候抓泥鳅的事,”来一篇“和小朋友偷麻子大叔西瓜的趣闻。”孰不知,只有和着时代的步伐,才能唱出时代的强音。

其二,不少散文作家过去对生活的真谛之类在文章中写过一些颇有见解的话,因此而受到过指责,遭到过打击,从此有些余悸,不如避生活远点。来个“朝花夕拾”,想个“童年的梦幻”,说个“奶奶领我到草坪上数星星”的故事!这当然只是少数同志,但这部分人年纪较大,威望较高,作品的命中率也不错,这也是造成散文离现实生活远,题材涉及面太窄的原因之一。

其三、基于拨乱反正的社会现实,这些富有人情味的作品多了些,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四害”横行时,文苑里空话、套话、空洞无物的作品很多,而被视为毒草的“花呀!小溪呀!海浪呀!”几乎绝迹,作为对那种“空洞文学”的反叛或反驳,写一点、甚至多写一点这类作品,那是无可非议的,也可喜可贺。但是,生活已经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了,如果我们总是盯住弯弯的小溪而忘记赞美浩瀚的长江黄河、那是不够的。

散文究竟能不能反映火热的生活,写出鼓舞人心的“进行曲”呢?能的!

“五、四”时期的议论性散文,就鼓动起千百万热血青年起来和封建残余作殊死的斗争;鲁迅的《野草》就是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的记录;方纪的《挥手之间》曾牵动过多少人的心弦;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战地通讯式的散文引得多少人热泪盈眶;秦牧的《土地》激发起多少人爱国的热情……我们这个伟大的改革时代,也应该鸣奏出改革的强音来。那么,怎样才能用我们手中五彩的笔去描绘火热的生活呢?这当然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说清楚的。但大致有三:

一、投身火热的生活,尽量拓宽生活面。碧野在《黄金有价情无价》一文里说:“我有这么一个习惯,在深入生活中多写散文。一来锻炼思考能力,二来练笔。而更主要的是,可以不断地向读者反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面貌。”我们的作家只有用我们的身心去拥抱生活,和人民心心相印,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才能写出情真意切、洋溢时代气息的散文来,用我们“轻骑兵”的马蹄去叩开读者的心灵,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时代,憧憬明天美好的生活。要不,我们在写完了“炉子趣忆”后,会写一篇“脚盆颂”的。农民作家楚良在谈《抢劫即将发生……》的创作体会时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生活在这火热的四化建设时代,就应该首先反映具有时代精神的那些人和事件,使作品产生真正的社会价值。用以教育人们,鼓舞人们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不是吗?改革生活的挑战不得不迫使蒋子龙放下正在写作的长篇,去为武耕新写一篇《燕赵悲歌》。

二、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用气势磅礴的表现手法描述我们气势磅礴的伟大改革。牧童的短笛虽然动听,但比起现代化的交响乐来毕竟太单调了;小溪的清泉虽然缠绵,但比起能托万吨巨轮的长江来,毕竟是太缺乏力量了;农舍旁的小草固然青翠,但比起直刺云天的劲松来,还是缺乏挺拔之感。还是让我在描写短笛、小溪、小草的同时,去鸣奏交响乐,去歌唱长江,去礼赞青松吧!我们渴望着有一批大刀阔斧的散文,从意境到语言都明朗,都活跃,势如江河奔腾,读来使人热血沸腾,就象我们在读高尔基的《海燕》之后,会情不自禁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即便是游记,也可以写出《岳阳楼记》那种气吞山河的佳作来。

三、用来自生活的语言来反映我们的生活。前面已经说到过,近年的散文创作有一种越来越喜欢堆砌辞藻的浮艳风,穷于雕琢,失之自然。其实,好的散文名篇的语言,是极为简朴的,能给人一种“炉火纯青”的感觉。朱自清的《背影》能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就是情真意切,而不是辞藻华丽。《背影》中对“父亲”的背影先后四次进行了描写,使父子间的感情跃然纸上,这是一篇直抒胸臆,朴实无华的好散文。我们并不反对把散文写得美一点,但是,如果穷于雕琢,玩弄辞藻,甚至“朦胧”一番。那实在是不足取的。

人民期待我们振兴散文!

改革期待我们振兴散文。

(1984-10-12,刊四川《当代文坛》1985年第7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