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从唐古拉山脉奔腾而下,一路浩荡,奔流入海。黄金水道川流不息,见证了沿岸文明的兴衰演变。大国崛起,水利勃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千里长江上接连兴修起葛洲坝、三峡大坝等世界瞩目的水利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大学杰出校友胡亚安,多年来专注于通航水力学及水工水力学研究,为解决这些巨型水电站水力学相关技术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亚安,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现三峡大学),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通航建筑物建设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航运协会(PIANC)升船机工作组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当选为院士。
14岁圆梦大学,潜心科研近40载
胡亚安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在父母和师长的督促下,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因参加县三好学生竞赛取得好名次而获得破格参加高考的机会。1979年,14岁的胡亚安考上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现三峡大学),在母校丰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他不仅获得了良师益友的关怀与照顾,更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胡亚安进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至今。几十年来,他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著成果。
在船闸工程研究领域,胡亚安建立了非恒定流减压试验理论和方法,研发了世界唯一的超大型非恒定流减压试验装备,创建了阀门分级防空化技术体系,攻克了高水头阀门空化难题;研发的阀门安全保障成套技术和高通过能力船闸输水系统突破了超高水头船闸安全高效输水技术瓶颈。
在升船机工程研究领域,胡亚安创新了升船机多元耦合稳定控制技术,建立了多因素通航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科研负责人,胡亚安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与团队共同发明了一种利用水能作为提升动力的新型升船机——水力式升船机,引领了升船机创新技术发展。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通航建筑物科学研究领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荣获省部级特等奖7项、一等奖13项。授权发明专利50项,主编在编行业标准16部。
工作近40年来,胡亚安一直从事内河水运通航建筑物的前沿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发和重大工程实践,先后为三峡、葛洲坝、五强溪、大化、乐滩、草街、银盘、桥巩、长洲、大腾峡等高水头船闸以及景洪、思林、沙陀、构皮滩、向家坝、三峡等大型升船机和锦屏一级、白鹤滩、向家坝等巨型水电站水力学相关技术难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
挑战“卡脖子”技术,缔造更多“国之重器”
胡亚安的工作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他也遇到过许多急难险重问题。
2002年9月,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进入最后调试攻坚阶段,还是青年的胡亚安驻守三峡工地,担任三峡北线船闸水力学现场调试负责人。在输水阀门及工作段埋设传感设备期间,他大半年每天徒手攀爬90米垂直爬梯,午饭都是从闸顶用绳子吊放盒饭解决。在协调指导参建各方如何调试的同时,调试工况编排、数据处理、分析研判、简报编写,胡亚安都是亲力亲为,经常通宵达旦。
2011年4月底,我国自主研发的景洪水力式升船机在调试中出现意外状况,调试工作被迫中止。胡安亚临危受命,顶住压力,承担了相关科研任务,投入到船厢倾斜和船厢“飞车”等重大安全问题的解决中。此后三年间,他反复奔波于科研试验场和工地之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2015年8月15日,第一艘船舶顺利通过景洪水力式升船机,标志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升船机取得成功;2016年8月31日,景洪升船机试通航顺利通过验收,中断了12年的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恢复了全程通航。
这些“临危受命”只是胡亚安多年工作中的一个个缩影,他始终以国家水利水运水电事业发展为己任,坚守科研与工程一线,带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航建筑物研究团队,为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杰出工程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交通运输部科技特殊贡献奖、中国航海学会成立40周年突出贡献人物、严恺工程技术奖、交通运输部首届“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入选水利部首批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在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选院士后,胡亚安坦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再是仅仅聚焦某一项工程、攻关某一技术难点,而是要参与国家一些宏观问题的决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为国家水利水电水运事业建言献策。
时光荏苒,三十余年匆匆而过,求学三大的四年时光,却是胡亚安人生中尤为难忘的一个阶段。他寄语三大学子们:“希望大家能够大力弘扬‘求索’校训,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用脚步丈量青春,用行动成就梦想,在三峡大学这片热土上,用汗水、知识和智慧书写最美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三峡大学本科招生"
本文素材来源: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孝感槐荫论坛、三峡大学校友总会、江苏人大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