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之否定是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简称,也简称三段式。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三段式是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但任何一个三段式都是它的表现,它是他的逻辑学体系的根本公式,整个逻辑学和哲学体系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三段式构成的。
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个最大的三段式构成,而每一段又由较低一层的三段式构成,以此类推,大致有六、七个层次的三段式。
为什么他的哲学会是这样的呢?在黑格尔看来,一切运动都是矛盾的产生、展开和调解的过程,反映这种运动的哲学也应是矛盾的产生、展开和调解的过程。正题包含着矛盾,反题是矛盾的展开,合题是矛盾的消融、融合,是正题与反题的统一、结合,即矛盾的解决。
在黑格尔看来,只有正题与反题的结合才能解决矛盾,因此,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也是对正题的复归。黑格尔为了拼凑这个整齐的三段式体系,不惜采取牵强附会、夸大歪曲的手法,许多地方晦涩难懂,甚至以诡辩狡辩来掩盖,加以客观世界发展的自然阶段的划分,多不符合正反合的公式,因此,尽管有不少人肯定三段式,三段式却为更多人所诟病。
前已谈到,列宁在青年时代曾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三段式,“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由以长成的那个黑格尔主义的遗迹,是黑格尔主义表达方式的遗迹而已”。但后来列宁对否定之否定的看法起了变化,在《哲学笔记》中他批评了它的缺点,汲取并发挥了其中合理的东西。
列宁第一次把黑格尔的三段式中合理的东西概括了出来,这就是:发展是重复性和前进性的对立统一。列宁早在《卡尔·马克思》中就作过这样的概括:“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之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在《辩证法的要素》中,他也有类似的概括:
(13)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
(14)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否定之否定)。
不同的是,这里多了一层意思,即不仅包括对旧东西或旧阶段的重复,而且包括对某些特征或特性的重复。
这样,重复的次数就不限于一次,阶段就不限于三段,重复可以是多次,阶段也可以是多段。这就打破了三段式的形式主义。列宁指出,黑格尔本人也意识到这种形式主义,说一次周期也可以是四段。列宁也注意到了这点。
列宁的概括也克服了黑格尔把矛盾的解决局限于对立面双方的结合这一种形式。列宁当然不否认有些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矛盾的结合实现的,但有些矛盾的解决则是以一方战胜、消灭另一方的形式实现的。
列宁的概括就把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清楚地区别开来了。在黑格尔那里,三段式包括矛盾,矛盾的产生和展开固然很重要,但矛盾的统一更重要、更高,因为只有矛盾的统一才能解决矛盾。三段式与对立统一规律很难区别开来。
根据列宁的概括,否定之否定只是对矛盾解决过程所走途径的一种描写,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对事物发展泉源或动力的揭露。诚然,恩格斯最早区别了这两个规律,但由于他仍然把否定之否定看作辩证法的核心,否定之否定与对立统一规律的区别仍不很清楚,这一任务列宁彻底完成了。
为什么事物发展会采取这种螺旋式的圆圈道路呢?列宁认为这是由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泉源或动力。黑格尔把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成是矛盾的解决过程,这是很对的。但是,矛盾的解决是不能一下子实现的,即使通过矛盾的结合解决矛盾,也不是一次能够实现的,这就需要多次反复,斗争要多次,统一也要多次,矛盾才能解决。
所以列宁说:“一般说来,运动和生成可以不重复,不回到出发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运动就不是‘对立面的同一’。但是,无论天体运动,或机械运动(地球上的),或动植物和人的生命——它们都不仅把运动的观念,而且正是把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即辩证运动的观念灌输到人类的头脑中。”列宁这里所说的“对立面的同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意思。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
列宁从认识辩证法中引申出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的思想,这是他的哲学党性原则思想的发展。
列宁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能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即承认不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一串在反复中前进的圆圈,是一条螺旋形的曲线。形而上学否认认识的曲线,把真理与谬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绝对地对立起来,真理就是绝对的真理,谬误就是绝对的谬误,唯物主义绝无错误之可能,唯心主义也绝无合理的因素。
例如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主要代表狄德罗认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是“只有瞎子才会创造出来”的“怪诞的体系”,而在另一个主要代表霍尔巴赫看来,“宗教是为了使国王凌驾于他的人民之上并使人民屈服于国王而虚构出来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不应抱这种简单化的幼稚的观点。在列宁看来,唯心主义和宗教均在认识过程中有其赖以产生的可能条件或根基,即认识论根源。
列宁认为,人的认识这条螺旋形曲线中的任何一个片段都有可能被片面地夸大并歪曲为一条直线,从而离开了辩证的认识曲线,离开了真理。唯心主义和宗教就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度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哲学无疑是谬误,宗教所宣扬的神无疑是虚构的,但是,它们并不是简单的胡说八道,而是复杂的曲折的认识过程的产物。列宁指出:“原始的唯心主义认为:一般(概念、观念)是单个的存在物。这看来是野蛮的、骇人听闻的(确切些说:幼稚的)、荒谬的。
可是现代的唯心主义,康德、黑格尔以及神的观念难道不是这样的(完全是这样的)吗?……人类认识的二重化和唯心主义(=宗教)的可能性已经存在于最初的、最简单的抽象中。”认识过程“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
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如柏拉图、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了认识过程的概念、理念、共相等理性成分,并把它们发展成为哲学体系;经验主义的唯心主义,如贝克莱、休谟、马赫的唯心主义,则片面地夸大了认识过程的感觉、表象、经验等感性成分,并把它们发展成为哲学体系。
因此,在列宁看来,唯心主义不管多么荒谬,并不是人类认识过程以外的东西,“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据,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列宁在分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之后指出,唯心主义还有其阶级根源,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根源。他说对认识过程某一片断的夸大不仅能把人们引向唯心主义,而且“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这揭示了唯心主义与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的联系。认识论根源说明了唯心主义夸大认识过程的哪一片断,是怎样夸大的,而阶级根源则说明了唯心主义为什么能够长期坚持下来,为什么能够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也能生存和发展。
阶级根源就是社会根源,在无阶级社会中,阶级没有了,阶级根源当然也没有了,但社会根源还会存在,因而唯心主义也会长期存在。可见,唯心主义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一个阶级利益问题,在无阶级社会中是一个社会利益问题。这样,列宁就对唯心主义的产生、巩固和发展的根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列宁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的分析是他提出的哲学党性原则思想的逻辑的引申。哲学党性原则涉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和在阶级利益上的根本对立,而用哲学党性原则来考察唯心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其结果就是对唯心主义根源的分析。
正如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后来成为一切马克思主义者考察、研究和鉴别各种哲学思想的有效工具一样,列宁对唯心主义根源的分析也成为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同唯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单单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或阶级根源是不够的,如果既能根据具体材料实事求是地分析清楚某一唯心主义流派错在哪里,是怎样失足的,又能根据具体材料实事求是地分析清楚它为什么会那样错,那样失足,而不是乱贴标签,乱下政治结论,那么,就能给予它以沉重的打击和有说服力的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