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认为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认识、了解自己。在他看来,我们看似追求自我理想的征途,其实只是在盲目追逐“他人”、不断向“他者”看齐的过程。所以,个人即便在这追求路上实现了先前既定的目标,也无法获得长久、稳定的“充实感”。
虽然拉康对个体自我认识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但他对个体“自我”意识的看重和强调是不言而喻的。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其中最最重要的
前提就是:知己。正如苏格拉底给世人留下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进一步丰富和提升自己。
周岭在《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中将我们这种“自我意识”看作是元认知,认为具备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人生觉醒的关键。
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面向自身,主动向内追问,进行自我觉察、追问和反思时,“自我”被发现,“自我走向何处”的问题被触及,我们的个人生命力得以彰显,生命之门才向我们真正打开。所以她写到:“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
在书中,周岭从大脑生理构造入手分析,抓住大脑区域:本脑能、情绪脑、理智脑三部分的“工作”特点,首先强调个体的“元认知能力”并非“默认开启”,而是需要一定的前提——12岁左右,才具备“开启条件”。其次,从发育时间、容量对比观察,理智脑相较于本能脑、情绪脑,是“势单力薄”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来自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而想要理智脑“强大”起来,就需要刻意地锻炼,尽可能从中挖掘出“反思”“觉察”“选择”等元知能力。
而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认识自己,掌握这种元认知能力呢?周岭在书中提出以下三点:
一、增强学识
“一个人掌握的规律越多,他就越有可能跳出无知的境地,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古人告诫我们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中有前人积累的智慧,路上有各地四时的风景,我们只有亲自用“心”去体悟文字背后的力量、用脚去丈量脚下的寸土,才能领略世界的广阔、真理的无穷,进而才能反观自身的“狭隘”,获得“求知”“奋进”的动力。
当然,求知路漫漫,非一朝一夕完成,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好学”的心态,不断积累、不断充实、不断进步。
二、时常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仍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不二法门。周岭在书中也谈及“反思”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从不反思的人一定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摔倒。”而善于反思的人会尽量避免让自己犯相同的错误。 因为在反思时,现在的自己在观照“过去”的同时又照应“未来”,这一过程既可以吸取教训,还可以规避不必要的“重复”,懂得从中积累经验。
此外,他还强调:反思不能止于“脑子”里,而是要呈现到纸页上。我们需要将自己反思的过程“写下来”,这样才会“过目不忘”,落得实处。
三、凝神呼吸
凝视呼吸既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快速平复,又能给我们争取时间做出“理智决定”,即给自己思考、反观的契机。所以周岭将其视为元认知的同类,认为只要我们时常练习凝神呼吸,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元知能力的。
以上三点是周岭在《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中给我们的“寻找”指南。通过这一“寻找”,我们尽可能的靠近“自我”,打开自我之门,开启“学霸”之旅。这不仅对我们的求学之路有着重要意义,对我们生活、求职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正如拉康所担忧那样,我们需要明确“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与“他者”并行的同时,立足自我,坚定内心的目标,避免因“无意义的追逐”引起的寂寞空虚、患得患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