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一面的破解之道:陌生化

文本解读是陌生化的源泉。

在大部分情况下,大多数老师对文本的解读,都是相似的,像这样的常态解读,可以说你能读出来,别人也能读的出来,有些课文甚至学生也能读出来。

那怎么解读呢?

要注意文章的基调,文章的基调或压抑,或悲伤,或欢快,而基调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它往往在那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词句当中。

要细细的读文本,做到不放过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符号。

每一次读文本,都需要将自己带入到文本当中,课文中的形象是喜悦,只有立马走进喜悦,课文中的形象是悲伤,那你也立马切入悲伤。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表达的是作者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心情。我们读这首诗不能仅仅满足在解释上面,如“千朵万朵压枝低”,就需要我们调动和激活自己所有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感受这样的美景,而脑海里面也要有这样的景象,把自己放进去失踪,让自己也化身为这“千朵万朵”。

有人说语文课就是“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就是从语言—形象—情感—思想—语言。

总之,在解读文本时,见人未见,发人未发,就做到了解读的陌生化。

线索陌生化。

有时候我们会先通过整体感知,把中心词提炼出来,然后再由这个中心词去推出各种小前提。如:《白鹭》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把这句中的“精巧”这个中心词提出来。接着从哪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在第2、3、4、5自然段段可以找到“色素”“身段”。

像这样的线索称为演绎式的线索。

还有另外一种线索,即归纳式的线索。这种线索说的是先不把最后的结论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发现总结出来。

我是这样理解的,这篇课文,可以用一种陌生的线索上,可以抓课文当中的“适宜”二字。

白鹤、朱鹭、苍鹭相比,白鹭的身段是寻常的,适宜的。白鹭的颜色不增不减刚刚好,是适宜的。在清水田里钓鱼的画面和田的大小是适宜的。在晴天的清晨,在黄昏的空中,白鹭的出现都是和谐的,也是适宜的。

这样一来,这个线索就和别人的线索不一样了。

结构陌生化

教学结构陌生化也是一样的,如果教学结构没有惊喜,没有期待,那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怎样让教学结构有陌生的感觉呢?以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为例:

首先,我们可以整体了解课文,把故事中的要点提出来,引导学生找这些要点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杨氏,杨梅,孔君平,孔雀,甚聪惠。

让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组并说明理由,那杨氏,杨梅,甚聪惠为一组,孔君平,孔雀为一组。

其次,角色体验。同桌之间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杨氏之子,一个是孔君平。角色扮演是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在两者对话的过程中,再加上肢体语言,说话时的表情。正当杨氏之子机智的回答后,情节到此就没有了,情节虽没有,但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创造性的结尾。刚才提关键词和角色扮演,学生已经能感受到,杨氏和孔君平的情绪,心理活动以及神态,现在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加入自己的理解来写一写:

孔君平听完后有什么感想?

九岁杨氏子之父回家听说这件事会怎么说?

这是我对教学结构的陌生化的理解。

教学方式的陌生化

这里的陌生化就有很多种,如导入、点拨、小练笔陌生化。

导入陌生化让我想起“超级语文课”中的黄烨老师上的《月迹》,他是以三个同心圆来导入的,问:看到三个圆,你想到了什么?

这样的导入也是很有创意。

陌生化的小练笔

说起小练笔,上课我们常常让学生写,那怎样的小练笔会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呢?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为例,可以这样设置小练笔:

你读了这篇文章,想推荐《记金华的双龙洞》给你的爸爸妈妈,请写一篇课文的简介。

假如你是双龙洞这个景点的策划人,请你为双龙洞写几句广告词。

“陌生化”大概就是发现别人未发现的,挖掘别人未挖掘的。不妨反思一下除了在人人都走的那条路外,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可不可以让原本熟悉的课文在人们面前突然变得陌生,引起关注。

以上全部内容,是我看了王松舟老师的《美其所美》中的“千课一面的破解之道:陌生化”的理解,欢迎大家对我的理解做出评价和引导,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