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士安(938年-1005年),本名毕士元,字仁叟,小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因名字中的“元”避讳宋太宗的皇子“元佐、元侃”,所以改为“安”。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从小酷爱读书,对继母祝氏非常孝顺,好学孝廉,年少时就外出求学。毕士安28岁中进士,在宋太宗时期入仕,很受太宗赏识,后来三子赵元侃(宋真宗)以寿王的身份知开封府,士安为判官,成为寿王的僚属,毕士安是幸运的,政治上站位很准,日后真宗登位,毕士安权知开封府事,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很受真宗信赖。
有一次,毕士安女婿皇甫泌公然仗势欺人,毕士安多次劝诫也不悔改,决定趁朝会弹劾他,刚一开口:“臣婿皇甫泌…”恰好有契丹南犯的警报,所以话只说了半句。隔了几天,毕士安旧话重提“臣婿皇甫泌…”此时真宗内急,马上打断他的话:“你说的事我记在心中了!”数日后,有旨皇甫泌官升一级。毕士安为政清廉,守正不阿, 政绩颇佳。有一次,真宗近臣恃势强娶民间已完婚女子,其家人哭诉告于毕士安, 毕士安不畏权贵,为民请命奏明真宗,立即送还民女。
当时朝廷还有一名非常厉害的角色叫寇准,后世的评书中亲切称寇“寇老西儿”,其实寇准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寇准是朝野上下公认的大才,早在宋太宗时期就出任过参知政事,然而他过于刚直,经常犯颜直谏,弄得无论皇帝还是同僚都颇为头疼,仕途也因此浮沉不定。毕士安雅望厚德,慧眼发现寇准优点,极力举荐 “寇准为人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徇国,秉正道而去奸邪,所以与小人势不两立,满朝文武无人能及。今天下之民虽蒙圣恩得以休养生息,可西北党项跳梁小丑蠢蠢欲动,这正是起用寇准的最佳时机。”
在毕士安的一再推荐下,宋真宗决定让毕士安和寇准同拜平章事(宰相),毕士安兼监修国史,寇准其实是毕士安的副手。寇准刚刚上任,立马就有一个叫申宗古的平民举报信他,罪名相当严重:寇准与安王赵元杰勾结谋反。宋真宗命人彻查,寇准虽为人刚正,可面对这种要抄满门的大罪惶恐不安。关键时刻,毕士安挺身而出,以宰相身份亲审此案,案子本来就充满矛盾,破绽百出,所以申宗古很快就架不住审讯,将冤枉寇准的事情全部招了出来。毕士安深知此案背后水很深,继续深究势必引发朝廷动荡。所以他在掌握了案情细节后斩申宗古结案,既帮寇准洗清了冤屈,也震慑了幕后主使人,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从毕士安和寇准两人的性格不难看出,宋真宗更信任毕士安。毕士安为人稳重,善于思考,寇准能断大事,且做人张扬,很有激情,两个人从性格是其实是互补的,寇准能在真宗朝闪耀政坛,没有毕士安的背后协助,是万万做不到的,可以说毕士安是寇准背后的强大支撑。
景德元年九月,契丹萧太后攻打宋边境,来势汹汹,朝廷上主战派、主和派纷争不断,宋真宗拿不定主意,询问毕士安的看法,这一次毕士安又和寇准不谋而合,“士安与寇准条所以御备状,又合议请真宗幸澶渊”。后世人在谈到宋辽澶渊之盟时,几乎都认为是寇准说动宋真宗御驾亲征,其实在寇准的光环之下,毕士安的风采是不容忽视的,且不比寇准功劳小。“澶渊之盟”签订后,他建议按边要选良将置守:雄州李允则,定州马知节,镇州孙全照,保州杨延昭,另外择用各得其任,中外略安。
“澶渊之盟”的第二年,毕士安忧愤病逝,时年68岁,真宗册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沉痛地说:“毕士安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饬躬慎行,有古人之风,突然去世,深为悼惜。”没有毕士安的护持,寇准的政治生涯急转直下,当初主和的王钦若进谗说:“陛下可知道孤注一掷吗,寇丞相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一番功名而降陛下作为孤注啊。”宋真宗听后便慢慢疏远了寇准,不久后寇准罢相。1023年,经过一次又一次被贬的寇准病逝于雷州。
作为宰相,毕士安无党援,只有王祐、吕端交情交好,王旦、寇准、杨亿也只是友善。《宋史》还专门提到他慧眼识珠,王禹偁、陈彭年等都是他的门人。王禹偁成名得早,据说九岁就有了诗名。毕士安闻其名,将王禹偁留在身边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有一次,毕士安布置孩子们对句,出句:“鹦鹉能言争比凤”,孩子们抓耳挠腮,王禹偁大声对曰:“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拍案叫绝,感叹道:“你满腹经纶,不久将名显于世啊。”
毕士安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他的功绩和影响常被忽略,《宋史》中对毕士安评价颇高:“土安端方沉雅,有清识醒籍,美风采,善谈吐,所至以严。正称年耆,目毛读书不辍,手自雠校或亲善写,又精意词翰,有文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