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又名维杨,自古以来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可见扬州的繁华和富庶程度。古诗对她的赞美更是毫不吝啬,“十年一觉扬州梦”、“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道出了人们对扬州的向往之情。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冬,朱元璋缪大亨攻下扬州等地,后来又控制了应天(南京)周围的战略据点,加大了自己的地盘,有了争霸的实力,奉行了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计划。而这一年离朱元璋建立明朝还有十一年,恰恰就是这一年闻听扬州的情况后,让心如铁石的朱元璋潸然泪下。

原来,这一年朱元璋的军队军队兴高采烈地进入扬州城时,整座偌大的城市竟然空无一人,满城残垣破壁的景象仿佛人间炼狱一样。主将缪大亨于是唤来当地的官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当地官员跪着回答说,一是元末赋税沉重,像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竟然赋税已经征到几十年后的孙子辈,所以大量居民趁乱逃离。二是扬州是元末朝廷和各路义军反复抢夺的重地,战火波及时间和范围之广令人咂舌,史料记载扬州在元末有近十年时间处于兵荒马乱之中。比如元史记载至正十四年,元朝廷派几十万军队进攻盘踞江浙的张士诚,双方大战于门户高邮长达近百天,而一百多里地之外的扬州遭到了乱兵的抢劫,几乎是十室九空,惨不忍睹。

以上内容在《明史·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有真实记载“按籍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至今扬州仍有“十八家巷”这一当年而来的巷子。

那么,朱元璋又是如何夺取扬州的呢?原来在1357年,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张明鉴占领了再次繁荣起来的扬州城,但此人非常残暴,对扬州人民横征暴敛,使扬州再次陷入劫难之中。朱元璋随机派兵前去攻打,当朱元璋的手下、元帅缪大亨打败青军(以青布为旗号)元帅张明鉴后才发现,整个扬州城只剩下十八户人家了。缪大亨是一个宽厚的将军,之后奉命镇守扬州和镇江等地,可惜的三年之后就病死了。

顺便说一句张明鉴军队都使长枪,也叫“长枪军”,后来此人兵败后在历史上再无记载,有说法可能死于乱军中。

面对这样的扬州城朱元璋又是如何处理的呢?1361年,经过数年战争朱元璋拥兵十万,控制着江左、浙右等地,相对来说拥有了一块相对稳定的地盘。于是治理扬州的工作就提上日程,当时江南初定缺乏文臣能吏,很多州府、县城的主官都是一些千总或将军直接担任。这些骄兵悍将打起仗来英勇无比,但治理地方面对灾民、田地、赋税等工作就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地理位置重要、有千年商业繁华底蕴的扬州来说,更需要一个干才。

于是经人推荐(一说是刘伯温)便任用了杨宪。杨宪虽然在明初做了一个月中书省丞相,但由于属于昙花一现的人物,【明史】甚至没有给他列传,甚至死因也是含含糊糊。

杨宪者,山西太原人也,生于1521年,卒于1370年,此时明朝仅仅建国才2年。此公于1356年投奔朱元璋,做文书起家,颇为能干,刘伯温经常夸奖他,但同时也指出杨宪度量太小,睚眦必报。

朱元璋慎重考虑下,于是认命杨宪为知府来治理扬州。杨宪到任后,敏锐的指出粮食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于是宵衣旰食的为扬州制定一个三年复兴计划。

第一年必须制定政策吸引农民迁回扬州,从而恢复半数耕地;第二年继续加大各方面的政策,完成土地的全面复耕;第三年各方面恢复正常年份的光景。于是在朱元璋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银两、人才、种子农具等,同时宣布三年之内不征任何赋税。果然杨宪也是一个狠人,三年里和各级官吏、百姓吃住在一起,在吸引流民、恢复耕地、惩治贪官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果然三年时间不到,扬州便呈现出一幅勃勃生机的样子,杨宪也因此官升中书省参政,1368年任左丞,但仅仅是在1370年就被杀。

杨宪的真正死因之一,目前公开的史料显示是与淮西派李善长胡惟庸等相互斗争所致。其实他死这一年明朝刚刚建国两年,百废待兴,而派系斗争还未真正开始。杨宪无疑是个干才,现在很多补充资料显示,杨宪在治理扬州期间成绩无疑是巨大的,但虚报业绩、贪污朝廷下拨治理扬州钱财、冤死百姓等漏洞,被政治对手抓住了把柄,几年后被陆续揭发,再加上杨宪的睚眦必报这一致命缺点,终于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佛家有个词,叫“悦纳”,即我们既要认可自己的观点,也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而不是一味的打压甚至报复。作为领导者能容纳别人的不同观点,你就会与众不同。能学习别人的不同观点,则让你海纳百川。

杨宪无疑是个干才,建国之初正需要文人治国的时候就被处死,可惜至极。我们可以推断出他的死绝不仅仅是在治理扬州时所犯的一些错误,因为乱世治理扬州即使是犯了再大的错误,以建国之初朱元璋重视人才的心胸绝不会杀了他,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断出肯定是杨宪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这一致命缺点,而犯下了不可宽恕的错误所致。

注:喜欢历史的点点关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