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士人某,赴试金陵,经由宿迁,会三秀才谈论超旷,悦之。沽酒相欢,款洽间各表姓字:一介秋衡,一常丰林,一麻西池。纵饮甚乐,不觉日暮。

故事的名字叫三仙,就是三个神仙的意思。不是现在我们说的,地三鲜。也不知道蒲松龄那个时候有没有这道菜。

开篇说士人某,就是一个书生,没说叫什么名字。可按蒲松龄给人起名字的习惯,这个人绝对是个该有名字的人。为什么没起,我也觉得挺奇怪的。

有这么个书生,去南京赶考,路过宿迁这个地方的时候,碰到了三个秀才。文人遇文人,同行业的,有共同爱好,有的聊,结果就聊得很开心。

一聊得兴起,那哪能没有酒啊。书生就去买来酒菜,大家一起边喝边聊。聊多了,肯定就得问您怎么称呼啊。

从这点上看,书生的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能随便请人吃顿饭。当然这种吃饭,肯定不是一碗面的事,肯定是有酒有菜,按现在说,最次也得个千八百的。

而且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跟三个陌生人,就随便坐在一起吃饭,不得不感叹那个时代的民风淳朴,真是君子坦荡荡。

这三个秀才就自我介绍,一个叫介秋衡,一个叫常丰林,一个叫麻西池。越喝越聊越高兴,不知不觉的,就聊到了太阳落山,快天黑了。这是喝了一天啊,也没说在哪喝的,不知道是不是在路边,什么小亭子里。

2原文

介曰:“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常、麻并起捉裾,唤仆相将俱去。

聊了一天,互相的基本情况肯定是知道的。眼看天快黑了,介秋衡说:“你这大老远的,从别的地方来到这里,你是客人,我们是主人。

应该我们请你吃饭才对,怎么我们倒先吃了你一顿呢。这太不合理了。天快黑了,我们的家住的离这儿不远,咱去我们那接着喝吧。”

这三个人也是场面人,不白占人便宜。而且也确实喜欢这个书生,不然不会让到家里去。

还没等书生表态呢,这边常,麻两个人站起来,一边搀一个,就把书生搀着就走了。一边走,一边回头喊着书生的仆人。

书生出门考试,不光请人吃饭,还带着个伺候的人,这家里肯定是挺富裕。

3原文

至邑北山,忽睹庭院,门遶清流。既入,舍宇清洁。呼童张灯,又命安置从人。麻曰:“昔日以文会友,今场期伊迩,不可虚此良夜。请拟四题,命阄各拈其一,文成方饮。”

书生身不由己地跟着三个秀才走,就来到了宿迁城北的一座山前,忽然就看见一座庭院。

这个院子,建得真讲究,门口还有条小溪。进到院子里一看,真干净,看着就很上档次。

进了院子,主人就赶紧喊僮子,来点灯啊。出来几个人,来客人了,来安置一下客人。

都坐好了,并没有马上的上酒菜开吃,麻西池说:“以前文人聚会,都是以文会友,现在马上要考试了,今天晚上这么好的兴致,咱四个人一个出一个题,然后咱抓阄,然后写一篇文章,咱算提前摸底考试,都写完了,咱再喝酒。”

过去的科举考试,就是命题作文。八股文章,出题的从五经四书里随便挑出一句话来,大家按照固定的格式,自由发挥,写一篇作文。千百年来,一直如此。不像现在,考试又是数学,又是外语的。

4原文

众从之。各拟一题,写置几上,拾得者就案构思。二更未尽,皆已脱稿,迭相传视。秀才读三作,深为倾倒,草录而怀藏之。

一提议,大家都说好。是啊,也不能老玩,别忘了学习啊,而且有人陪着学,兴趣还大一点。

就这样,每个人都出了一个题目,扔在案子上,大家随便拿起一个来就想,怎么写这篇作文。这是四个人成立个学习小组,努力学习了。

二更没完,也就晚上十点多钟,四个人的作文都写完了。写完了,大家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互相看看对方的作业写得怎么样。

书生一看这三个人写的文章,一下就迷住了,写得太好了,这绝对是大学教授的水平。就因为喜欢,自己偷着拿张纸,把文章的大概意思给记下来,放在自己怀里了。想着等有时间了,拿出来学习学习。

5原文

主人进良酝,巨杯促釂,不觉醺醉。主人乃导客就别院寝。客醉不暇解履,和衣而卧。

这边都写完了,大家也都互相看完了,点评完了。书生还在这偷着记呢。主人在那边说:天不早了,咱赶紧吃饭吧。

这边就有人赶紧拿上酒来,一看这酒杯,都出了号了,太大了。这回,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了。

书生哪禁得住这么喝,没一会儿就喝多了。那就不喝了。主人就让小僮子扶着,去别院,找了间卧室,这就睡吧。

书生已经喝得什么都不知道了,到了那屋,往床上一躺,连鞋都没脱,就打上呼噜了。更别提脱衣服了。这点还不错,喝多了倒是不闹,还没吐了,酒品倒是挺好。

6原文

及醒,红日已高,四顾并无院宇,主仆卧山谷中。大骇。见傍有一洞,水涓涓流,自讶迷惘。视怀中,则三作俱存。

喝成这样,肯定睡得香。一觉醒过来,太阳都老高了。真是幸福啊,睡觉睡到自然醒。

醒过来,书生还大概记得昨天晚上的事,这头一次,来别人家喝成这样,也挺不好意思的,赶紧起来看看吧。

起来一看,哪有什么院子啊,他跟仆人,两个人就睡在山谷里了。这个惊吓,可吓得不清,赶紧起来看看四周什么情况。

一看,自己睡的这个地方,边上有个山洞,有水从里面流出来。他自己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昨天自己做梦了。

再一伸手入怀,掏出昨天晚上的文章,那古人写的文章还在,那这事就不是假的啊,总不能是自己做梦写的吧。

7原文

下问土人,始知为“三仙洞”。盖洞中有蟹、蛇、虾蟆三物,最灵,时出游,往往见之。士人入闱,三题即仙作,以是擢解。

他想不明白,也不能老在山谷里呆着,该干啥还干啥去。赶紧出来,还得去考试。出来走在路上,碰上当地人,聊起来,就说起自己的经历。

当地人跟他说:“你睡觉的那个地方叫三仙洞,那个洞里住着三个妖怪,一个螃蟹,一条蛇,还有只蛤蟆。

这三个妖怪在当地挺出名,而且还特别的灵验,这三个妖怪,经常组团出来一起玩,我们也经常能看见。你是外地人,所以不知道。“

书生听了也没害怕,听当地人介绍这三个妖怪,还觉得挺可爱的,你管他是什么品种呢,不害人就行了。

书生继续自己的事情,去考试。到了考场上,上面考卷发下来,书生打开一看,上面出了三道题,正好就是那三个妖怪出的那三道题。

他这是提前写好答案了。头几天刚复习的啊,而且还拿到了标准答案。凭着记忆就把答案写上好了,交上去。一发榜,书生中了解元。

解元,就是科举的时候,乡试的第一名,就称为解元。后来解元就改成了对读书人的称呼。

是啊,提前知道题目,而且还有神仙给写好了标准答案,那要不中第一,那就见鬼了。

故事挺简单,我觉得,是不能以人的模样,种类,来评判好坏。

故事里的妖怪,虽然都是些不入流的小畜生,跟人也不是一个品种,可行为都很洒脱,算得上光明磊落。

故事里的书生也算是性情中人,跟三个陌生人聊得来,就请客吃饭。三个妖怪也没白吃他的饭,最后顺便让他考中了第一。不知道故事最后,书生有没有再回去看这三位老朋友。

反应到现实生活里,就是不一定满身纹身的就都是坏人。不能一听说这人过去坐过牢就认定不是好人。人很多时候犯错,并不一定是主观的想这样,只是无意间触犯到了法律。正好赶上那阵要抓这种典型,他就倒了霉。

记得之前有个新闻,说一个孩子抓了十来只鸟,结果好像是判了十来年。这孩子肯定想不到,抓几只鸟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可谁让他赶上了呢。孩子抓鸟可能就是觉得好玩而已。

还记得有个天津的老太太,在街边摆摊,打气球。结果警察非说她的枪达到了什么标准,给抓走了。最后是不是被放了就不知道了。只记得老太太说了一句话:你要是判我有罪,你就拿我这枪把我毙了就行。从这点上看,可以肯定的说:这枪是打不死人的。

看到这个现象,让我想起一个电影里说的一句台词,是个清朝的电影,名字叫《老少爷们上法场》,里面一个混混儿,说当时的社会,说了一句话:嘛法律,那都是唬弄老百姓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句略带幽默的台词,还是满有意思的。不过那都是旧社会的荒唐事儿了。

现在我们的社会不一样了,”人民至上“一直是国家坚持的一贯原则。让我们共同祝愿国兴家和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